新聞分析-美要求產能1:1 壓力集中臺積電
臺積電在美擴廠加速進行,亞利桑那州P2廠進度已提前,預估將較原規劃2028年提前一年量產。圖/臺積電提供
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日前再度赴美國談判對等關稅,美國政府再提晶片製造「五五分」。半導體業界認爲,臺積電現階段已承諾1,650億美元投資,僅佔其2奈米以下製程產能約3成;若要滿足美方訴求,恐需再擴大投入。設備業者分析,亞利桑那州廠至2029年前,僅有機會完成最初650億美元投資,即便後續六座廠全部落成,也難以達成「1:1」的目標。
臺積電在美擴廠加速進行,廠務業者透露,亞利桑那州P2廠進度已提前,預估將較原規劃2028年提前一年量產;至於P3廠的2奈米及更先進製程,時間表則落在2029年。P2廠自2025年中已進場施工,目前進入無塵室與機電工程階段;P3廠則預計年底發包,明年下半年展開廠務作業。供應鏈並指出,明年下半年還有先進封裝廠要動工,能否如期推進仍具變數。
臺積電亞利桑那一廠目前生產4奈米晶片,月產能僅約2萬片,出貨佔比僅1.5~2%。設備業者觀察,依據1,650億美元的總投資規劃,六座廠完工後,亞利桑那州月產能也不會超過20萬片。相較臺灣本土廠區仍持續擴建並進入量產,美國產能佔比短期內難以追上臺灣。
美國政府強調,先進製程晶片必須有5成於美國生產。業界認爲,關鍵在於美方如何定義「先進製程」,若以7奈米以下統稱,影響將更大;若以晶片「數量」作計算,對臺積電更爲不利。
IC設計業者指出,先進製程晶片面積愈來愈大,單片晶圓可切割晶粒數量下降;同時在異質整合趨勢下,一顆晶片可由不同製程晶粒組成,細分標準將更復雜。例如輝達GB200 NVL72與VR200 NVL144,其實都是144個GPU晶粒,僅差在封裝方式。
隨關稅議題再度浮上臺面,關稅與產能談判同步升溫,市場憂慮美方「一刀切」措施將重傷本土晶片大廠。IC設計業者認爲,最終壓力勢必集中在臺積電身上,要求其加碼美國產能,談判也將進入深水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