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安鬆綁滿月 建商提兩建言

營建業對經濟、就業貢獻觀點對照表

政府鬆綁新青安不納入《銀行法》第72-2條管制、放寬換屋貸款限制至今滿月,房市依舊冷吱吱,部分個案1、2個月成交不到1戶,許多民衆仍貸不到款,臺北市不動產開發公會理事長陳勝宏直言,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造成建商資金斷鏈,已有中南部業者因此倒閉,更衍生許多購屋糾紛,若房地產崩盤,金融業將首當其衝。他向政府提出兩大建言,首先去年9月19日推出的信用管制不溯及既往,第二,爭取適度放寬房貸成數。

長虹建設總經理李耀中指出,政府相關政策不僅衝擊小建商營運,上市櫃建商的壓力也很大,建議政府取消申請土融18個月內要動工的限制。

民衆購屋貸不到款怨聲載道,行政院長卓榮泰要求相關單位把「水龍頭打開」,先是政院宣佈新青安鬆綁政策,緊接着央行放寬換屋族限制,出售原有房屋期限拉長至18個月,但陳勝宏表示,資金緊縮問題並未改善,水龍頭一開,水庫的水都流不進來!

由於新制上路前的購屋民衆一體適用,籌不出貸款成數差額下,衍生衆多糾紛,陳勝宏強調,2、3年前推出如今要交屋的個案,幾乎都有糾紛需協調,政府統計解約案量只是冰山一角。

央行專欄指稱房地產對經濟貢獻不如製造業,暗指非經濟火車頭,更令業界憤憤不平。上市建商總經理抨擊,政府用偏頗的統計數字,合理化錯誤的打壓政策,營造出「即使房地產收攤了,對整體經濟影響也微乎其微」的假象,非常不道德!依中經院數據,2024年營造業及不動產業的經濟貢獻佔GDP近11%。央行分析營建工程業與不動產業受僱員工人數合計僅約63萬餘人,不動產開發公會全聯會理事長楊玉全反駁,依政府平臺資訊,不動產業受僱員工人數排名第7,超過其他12個業別。

錯誤的打房政策還影響到外商來臺置產,樂樺建設董事長吳麗謹指出,目前規定私法人不能買住宅,員工宿舍例外,但購置高價宅的申請案几乎不會過關。臺北市不動產開發公會常務理事林建輝表示,日前日本三井主管表明因原本宿舍老舊漏水,公司要買2戶約3億多的房子,卻受限法規,僅能以個人名義買,但他不願走「旁門左道」,畢竟不是他的房子,最後透過日本交流協會向相關部會請求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