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中國年輕人下鄉尋找“另一種可能”
參考消息網8月5日報道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8月3日發表題爲《從格子間到青山下 中國年輕人下鄉找另一種可能》的報道,摘譯如下:
在浙江安吉餘村的青山綠水之間,一對“85後”情侶經營着一家騎行主題的咖啡館兼民宿——藍房子。3年前,他們因熱愛騎行從上海搬到這裡。
主理人卓莉表示,吸引他們留下的不只是理想的騎行環境,更是生態宜人、節奏悠閒的農村生活。
類似的下鄉故事,也發生在“90後”的鮑靖文和張航身上。3年前,這對好友從杭州搬至餘村,租下一棟帶院的3層房屋,年租金僅約1萬元人民幣。
在鮑靖文看來,鄉村並不意味着落後,就拿網購來說,杭州和餘村同處浙江,很多快遞一樣是次日達。
她和張航目前的主業是自媒體創作。鮑靖文說:“我以前天天坐在格子間上班,現在整個戶外就是我的辦公室,創作氛圍非常好。”
卓莉和鮑靖文都參與了該村在2022年啓動的“全球合夥人”計劃。這項計劃圍繞文旅、文創和數字經濟等領域引入外部人才。據瞭解,目前已有60多個項目落地,吸引超過1200名“新村民”在村裡常駐辦公。
新加坡管理大學的社會學專家張謙受訪指出,在中國,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主動選擇下鄉,尤以長三角、珠三角、成渝、京津等都市圈周邊鄉村最爲明顯。
他分析,這一現象既受城市房價、就業、生活等方面推力的影響,也有來自鄉村的拉力作用,如當地優越的生態環境、新興的產業機會,以及日益完善的基礎設施。
研究中國鄉村振興的土生管理諮詢工作室創始人陳晶晶認爲,餘村“全球合夥人”計劃及中國部分地區積極招攬“鄉村CEO”等做法,都爲城市人提供了下鄉創業和就業的機會。越來越多選擇下鄉的青年希望在生活成本更低、生態環境更宜居的鄉村,探索麪向未來的生活方式。
在這波城市人下鄉潮中,也不乏喜愛四處爲家的“數字遊民”,他們往往是自由職業者,只要有互聯網就能遠程上班。
創業者許崧與合夥人阿德近年來分別在浙江安吉、安徽黃山和福建武夷山打造數字遊民社區,設置共享辦公和住宿區,滿足數字遊民的工作和生活所需。
鄉村雖然環境宜人,生活成本較低,生活節奏也更慢,但對“新村民”們而言,這並不意味着可以躺平。在餘村生活近3年的鮑靖文直言,要想真正留下來,必須有明確的目標和規劃,僅靠3分鐘熱度是堅持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