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媒:馬拉松彰顯中國人“另一種激情”

參考消息網12月16日報道 阿根廷“中國道路”網站12月13日刊登記者費爾南多·卡波通多撰寫的題爲《跑步:中國人的另一種激情》的報道,報道編譯如下:

來自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的大約2500人蔘加了中國的長城馬拉松比賽。這場賽事賽道複雜,全程超過42公里的比賽包括約5100級臺階,分佈在陡坡和具有一定危險性的高低不平的路段。由於難度大,全程用時比公路馬拉松比賽用時長很多。

當然,因爲並非所有參賽選手都是頂尖運動員,而且賽事吸引了成千上萬業餘跑步愛好者,因此在舉辦全程馬拉松的同時,這項賽事還設置了半程馬拉松和更短距離比賽。

長城馬拉松只是此類比賽熱潮中的一個例子。2023年中國共舉辦622場馬拉松、半程馬拉松賽事,平均每天有近兩場比賽,參賽總人數大約550萬。而今年11月2日和3日兩天時間裡,中國各地舉辦了約30場馬拉松比賽,參賽人數達到約40萬。

事實上,這是屬於中國人的一種真正的激情。近年來在中國的各類社交平臺上,馬拉松比賽成爲熱門話題,關於比賽、訓練、飲食建議和最新運動裝備的討論和帖子數不勝數。

中國田徑協會發布的《2023中國路跑賽事藍皮書》指出,中國馬拉松參賽選手的總體特徵是年齡多在35歲到49歲之間。從職業構成來看,65%以上路跑賽事參賽選手是政府或公共機構的員工、企業管理者或職員。

馬拉松賽事已不再是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武漢等大城市的專利,而是越來越多地吸引着三四線城市及小城鎮的跑步愛好者。

最近發佈的一項研究指出,中國公民越來越重視體育鍛煉和個人成長,表現爲越來越多的人願意投入時間和精力追求健康。

11月3日舉行的北京馬拉松創造了新的人氣紀錄,吸引了來自43個國家和地區的超過18萬人報名。北京馬拉松協會會長趙福明表示,大衆更關注健康,也更願意參與體育賽事活動。馬拉松賽事社交性、互動性強,可以引領全民健身熱潮。

除了健康,學術界還認爲馬拉松已成爲一種體現社會凝聚力的現象,有助於文化發展,因爲它是現代中國一直以來強調的將豐富的歷史遺產與當代全球文化相結合的概念的象徵。

跑步也代表了一種中國式的面對生活時的堅毅態度,一種無論多麼艱難都要堅持到底、永不放棄的使命感。

馬拉松賽事也對經濟和城市產生了積極影響。賽事的普及重塑了中國的城市文化,發展了旅遊業,促進了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呈現出健身、休閒和經濟活力的結合。

今年3月在江蘇省舉辦的無錫馬拉松賽就是這種現象級商業模式一個很好的例證。參賽者的餐飲、住宿、旅遊和交通等消費接近2.8億元人民幣。(編譯/王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