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閣需要領航員而非專家

季青漫畫

政院昨公佈「AI行動內閣2.0」,共有十六位閣員異動。

社會上常有一種直覺:部會首長必須精通專業,不能讓外行領導內行。因此,總是認爲教育部長應該由大學校長出任,體育部長最好是奧運金牌選手,文化部長則由藝術大師擔任,衛福部長理應由醫界大老擔綱。這種推論固然合乎直覺,因爲專業對口似乎才能彰顯專業權威;然而,政務官的真正定位並不是專業第一人,而是政治責任的承擔者。

政務官就是由政治任命的部會正副首長,要對政策決定負責,承受輿論批評與立法院監督,並在總統與行政院長的施政方針下推動改革。這個角色更像政策領航員而非技術專家。專業意見與細節執行則應由事務官與幕僚提供,政務官的責任是整合不同意見、跨部會協調、拍板定案,並向國會與民衆清楚說明。如果只懂專業,卻不懂政治運作與社會溝通,往往會落入「理念正確、手段失靈」的不稱職窘境。

即將卸任的經濟部長郭智輝與國發會主委劉鏡清,兩人均來自企業界,專業毋庸置疑。外界一度期待他們能將企業效率帶進政府,卻因缺乏政治協調力與官僚經驗,在短短十五個月內以去職收場。

相較之下,當年來自裕隆集團高層的林信義同樣出身產業界,卻能在經濟部長與經建會主委任內兼顧戰略、實務與政治現實,成功推動政策並留下正面評價。這些案例凸顯,政務官成敗的關鍵不在專業多深,而在能否調整身段、駕馭政治環境並推動政策落實。

放眼國際,美國故總統雷根更是一個典型例子。他不是職業政治家,而是演員與工會領袖出身,但他清楚自己的角色:抓住大方向、有容人之量,懂得任用專業幕僚,並以簡單有力的語言激勵人民、重建信心。正因如此,雷根被譽爲近五十年來最受推崇的美國總統。這顯示,真正的領導者不必是最精深的專家,而是能整合專業、凝聚人心、引領方向的人。

因此,衡量誰適合當政務官,至少應具備五項條件:第一,擁有宏觀視野,能將部門績效置於國家整體利益下思考。第二,具備政治協調力,能與總統、行政院、立法院及社會各界互動。第三,懂得用人與授權,願意信任專業幕僚而非事必躬親。第四,能決斷且勇於承擔,在爭議中拍板定案並承受後果;第五,具備快速學習能力,能在陌生領域調整思維,避免陷入「只懂專業細節、不懂治理全局」的侷限。

展望未來,政府延攬跨界人才時,不應再拘泥於專業履歷的迷思。除了專業背景,更要評估人選的協調力與治理經驗;必要時,還可設計過渡支持機制,例如安排政策副手協助新任部會首長熟悉官僚體系,或強化智庫與顧問的支援,減少適應落差。唯有在專業與政治之間搭建橋樑,跨界人才才能真正發揮所長,而不致重蹈郭、劉二人的覆轍。

總之,政務官不是單純的專業代表,而是能把專業轉化爲政策、並在政治環境中推動落實的人。如果社會仍以專業背景作爲唯一判斷標準,只會不斷重演「專業強、政治弱」的挫敗。真正適任的政務官,應像雷根那樣,能領航團隊、善用專家、激勵民心,讓專業與政治在治理中相輔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