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口水變災難 災後重建需要團結而非謠言

▲臺南市長黃偉哲。(記者林東良翻攝)

●朱容徵/正修科大教師

7月6日深夜11點40分,颱風丹娜絲自嘉義布袋登陸,強風豪雨重創臺南沿海地區。這場風災造成逾萬戶屋頂掀飛、兩萬棵以上路樹倒塌,農業損失更高達新臺幣 12 億元。市民生活、基礎設施與整體環境都受到嚴重衝擊。

政治口水模糊公共焦點 面對災後挑戰該做3件事

面對災情,臺南市政府迅速啓動災後應變,在北門、學甲、七股等 37 個受災行政區展開同步補助申請與搶修工作。電力與供水積極復原、清理與重建同步進行,數千名國軍、義消與志工加入行動,努力讓受災社區早日恢復正常。

然而在現場人員仍忙於救災之際,社羣平臺上卻流傳着大量斷章取義的照片與影片,迅速將公共焦點帶往「政治口水」與無根指控。

一段市長黃偉哲勘災時的影片被放大解讀,有人因安全喊話「不要靠近市長」,竟被誤傳爲「市長封鎖災民」,甚至被批評「不讓災民靠近」。事實上,當天市長正與多位受災戶面對面交談慰問,影片中的喊話者也並非市府人員,而是現場維安志工。這類錯誤訊息一旦被放大,不只誤導輿論,更直接傷害第一線努力中的救災團隊。

另一則傳言指稱義消「被強迫出動」、「被情勒去撿文旦」,更是與事實不符。市府透過志工媒合平臺,依據各區實際需求,由公所協調分派人力,協助清理、鋪設帆布、照護弱勢,全程遵循自願原則。大規模動員難免有溝通落差,但將這些付出扭曲爲「強制勞動」,對志工與義消而言是一種極不公平的傷害。

甚至還有網友將市長出席企業捐助活動的照片,誤導爲「災後吃大餐」。實際上,這些公益餐會是企業發起的捐款與採購支持活動,如旭集與享鴨捐出 10 萬與 30 萬元,承諾採購在地農產、關懷弱勢兒童。市長僅短暫到場致意,隨即返災區投入工作。善意的募力被抹黑爲吃喝享樂,這樣的片面解讀,無異於對重建資源的打擊。

截至目前,災後重建已多天,臺南已出動超過 3,800 名國軍、2,800 支消防義消隊伍,以及數千名志工。他們奔波在瓦礫堆中、烈日之下,協助市民恢復生活秩序。這些努力需要的是支持與理解,而不是以訛傳訛、帶風向的質疑與謠言。

在災難面前,公衆的言論力量同樣影響深遠。一則未經查證的訊息,可能讓現場團隊士氣受挫,甚至拖慢協調進度。每一位使用社羣平臺的我們,都有責任避免成爲這場「資訊災難」的加害者。

面對災後挑戰,我們可以從三件事做起:第一,傳播資訊前先查證內容與來源,避免因誤解造成二次傷害。第二,若有餘力,可加入志工行列,或透過地方平臺提供物資支援。第三,停止轉傳未經證實的訊息,尤其是匿名帳號的情緒性貼文,往往缺乏脈絡且具誤導性。

這場颱風帶來的,不只是物理層面的破壞,也考驗着我們的判斷力與責任感。災難不分政黨,也不該淪爲政治攻防的工具。災後重建需要的是團結與行動,而不是冷嘲熱諷與虛假訊息。

從現在起,讓我們一起守護重建的希望,別讓謠言,成爲第二場災難

▼災難不分政黨,也不該淪爲政治攻防的工具。災後重建需要的是團結與行動,而不是冷嘲熱諷與虛假訊息。(圖/記者林東良翻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