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教室/別只寫「我很煩」!情緒無法一言蔽之 師從焦躁到理解層層解析

老師示意圖。圖/AI生成

有天上課我正講到重點,後排忽傳來一句:「老師,這篇作文要寫幾個字?」我愣了一下,因爲我剛講過,但我還是笑笑地回:「一整面。」沒多久又一個聲音接着問:「老師,這次的題目是什麼?」那一瞬間,我心裡像被誰輕輕推了一下。不是生氣,也不是難過,而是一種被打亂的感覺——像一首正要流動的旋律,忽然被掐斷。

我後來意識到,那其實是第一層情緒:焦躁。它總是最明顯的,直接、粗糙,像一次撞擊。寫作時,我們常忽略這種細節——那個「啊,好煩」的瞬間,那聲短促的停頓。真正的題材,不在外面的大事,而在這樣的微小時刻。如果要寫,我會從那個畫面開始——那聲打斷、我吸氣的樣子、粉筆灰在光裡飄──這些細節,就是情緒的入口。

下課後,我問自己:爲什麼我會這麼煩?我釐清真正讓我難受的不是學生,而是那股「被懷疑」的感覺,我懷疑自己是不是講太快,也懷疑學生是不是根本沒在聽。那一刻我才懂,焦躁底下藏着第二層情緒:懷疑。

幾天後,一個平時安靜的學生在放學後追上我,她小聲說:「老師,我不是沒聽懂啦,我只是想再聽妳講一次。」我愣了一下,笑出聲來,原來,有人會想聽第二次,不是因爲沒懂,而是想再確認。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有些「重複」並不是浪費時間,而是一種靠近。這是第三層情緒:理解——對他人,也對自己。

寫作同樣也是如此,不該停在「我很煩躁」這句話,要再問自己:「這股情緒從哪裡來?它變成什麼了?」那些追問,便是文字開始有溫度的地方。比方說,要描寫一個被雨淋溼的早晨,不妨依以下三步驟進行寫作:

先寫出情境與最直接的反應:「今天早上出門時突然下大雨,我沒帶傘,鞋子和襪子全溼了,整個早晨都被破壞了。」這是第一層情緒——焦躁。

接着觀察情緒的變化:「走到捷運站後,我注意到那股溼漉漉的冷氣味,讓我想到小時候雨天,媽媽會拿毛巾幫我擦頭髮的畫面。」煩躁慢慢變成第二層情緒——懷念。

最後,再找到那個轉念的瞬間:「我忽然覺得這場雨也不壞,它洗去了街頭的悶熱,讓空氣變得清亮。」那是第三層情緒——理解與釋然。

寫作時,不妨就這樣,一層層摸索自己的情緒,從外在的反應,到內在的聲音,再到轉折的理解。因爲一個情緒,從來不是一句話能說完的;它會流動,也會變化。而寫作的深度,正藏在這些細節裡。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