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同聯動構建創新聯合體
一段時間以來,如何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構建上下游緊密合作的創新聯合體,促進產學研融通創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受到各方關注。構建上下游緊密合作的創新聯合體,是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人才鏈深度融合的關鍵載體,更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途徑。創新聯合體既能爲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源源不斷的科研動力,又能捋順科技要素並貫穿生產全過程,重要性不言而喻。
多年來,創新被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圍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創新聯合體應運而生。例如,浙江省圍繞“315”科技創新體系,面向“415X”先進製造業集羣,組建龍頭企業牽頭的41家創新聯合體,整合全省高校院所100多家次,上下游企業200多家次。又如,上海市瞄準LNG再液化裝置、低溫泵等核心設備的國產化研究,助力LNG產業鏈關鍵核心裝備的國產替代;安徽省合肥市以科大訊飛爲牽頭單位,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和高校院所開展融通創新,旨在突破人機交互的關鍵技術。隨着創新聯合體的組建,各地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等重點領域,在工業軟件、工業母機、算力網絡、新能源等方面完成佈局。
來自國務院國資委的信息顯示,第三批中央企業創新聯合體建設更突出“體系化、任務型”定位,進一步發揮聯合體功能作用,完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等市場化機制,提升建設運行效能。“體系化、任務型”對創新聯合體發展提出更加明確的要求,各地應加強統籌規劃,在以龍頭企業爲主導的基礎上,推動重大科技專項聯動實施、健全創新攻關任務、提升有效組織科研、促進科技成果高效轉化,構建大企業引領支撐、中小微企業積極參與的新格局,因地制宜部署創新聯合體。
在取得各項成果的同時,要清醒認識到,創新聯合體發展依然面臨挑戰。例如,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頂尖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缺乏的問題依然存在;企業創新協同難,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積極性不一致,大企業和小企業耦合意願不一致,聯合的深度和廣度有待進一步拓展;等等。未來,要通過加強政策系統集成,促進各地區、各部門協同聯動,共同推進我國創新聯合體建設。
加強統籌規劃。增強全國各省份科技創新政策協同力度,共同制定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區財稅補貼、專項基金、示範項目、金融支持等科技創新系列一體化政策,促進區域內科技資金跨區域使用、人才跨區域流動、區域產業共建、科技資源開放共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等。
聚焦關鍵領域。根據各地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摸排梳理聯合攻關的重點方向、重大項目,凝練形成產業創新鏈協同開發需求清單,對每個聯合攻關項目進行建檔立卡,實施“一家主導、多家協同”的靈活協作機制。通過設立戰略目標明確聯合體目標任務,圍繞目標進行項目羣規劃,包括牽頭企業實施的攻關項目和創新聯合體參與單位實施的攻關項目,以實現體系化攻關。
深入推進有組織的科研活動。引導創新聯合體探索總體部制的科研組織模式,加強跨學科、跨領域、跨機構的高度集成化管理,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和整體攻關效能,充分釋放“1+1>2”的協同效應,推動關鍵產業鏈供應鏈重要技術、設備、產品實現鏈式突破。
加快要素流通。以市場機制爲牽引,探索構建成果轉化項目資金共同投入、技術共同轉化、利益共同分享機制,構建一體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建立健全創新聯合體知識產權共享機制,開展PCT等高價值專利佈局,實施專利池內部成員單位的專利交叉許可和統一對外許可,鼓勵建設相關領域專利池,形成國內領先、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專利佈局。
完善科技金融政策。發揮各類科創基金的引導作用,吸引產業基金、創投基金等金融資本支持創新聯合體創新項目的實施。以市場爲導向,探索龍頭企業賦能創新聯合體內中小企業無擔保無質押融資的新模式,引導金融機構通過低息貸款等形式支持項目攻關和中小企業創新發展。(作者:王嘉珏 周 青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