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建設創新與實踐論壇在濟南舉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焦小新)近日,爲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全面加強家校社協同育人工作,助力各地推進“教聯體”建設,在第32個國際家庭日到來之際,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家校協同專業委員會在山東省濟南市舉辦了中小學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建設創新與實踐論壇。來自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山東成人教育協會、山東省教育廳、濟南市教育局、北京師範大學、山東省教育科學研究院、中國教育技術協會、中國教育學會等單位的相關領導和專家學者,以及來自地方教育行政部門、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婦聯、中小學校幼兒園、職業院校、研究機構、行業企業的300多名嘉賓參加了論壇。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韓民在開幕式致辭中強調,家庭、學校、社會是個體成長髮展的三大核心場域,唯有構建協同育人機制,才能構築良性教育生態,助力學生全面健康成長,切實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他指出,提升家校社協同育人水平,既是推進教育強國建設的關鍵任務,更是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目標。

山東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薄存旭在致辭中指出,回溯教育發展歷程,協同育人始終是推動教育事業進步的關鍵力量。在新時代教育改革的重要節點,共同研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不僅是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教育高質量發展決策部署的務實行動,更是順應時代需求,探索新時代育人模式創新的重要實踐。

家校協同專委會理事長蘇君陽在致辭中指出,在教育理念加速革新、社會環境日益複雜的當下,家校社協同育人是構建教育健康生態的核心要素,也是國家教育改革與發展進程中的關鍵任務。在國際家庭日這一特殊節點舉辦 “教聯體” 建設創新與實踐論壇,不僅能夠深化對家校社協同育人理念的理解,進一步明晰各方責任邊界,更將爲未來相關工作的開展提供清晰的方向指引,有力推動各方在育人實踐中形成更爲緊密、高效的合作模式,共同爲學生的全面發展營造優質環境。

在主論壇專家報告環節,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趙忠心帶來題爲“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爲青少年兒童健康成長創造優良的生態環境”的主題報告。他強調,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構成了我國教育體系穩固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三種教育之間必須形成互動、互助、互補的有機關係。需要各方在理念、方法等方面不斷磨合、協調,諸多實踐問題亟待深入探討與解決,這也凸顯了構建科學完善的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的重要性與緊迫性。

來自中國教育學會、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家校協同專委會、山東教育科學研究院、國家職業核心能力專家委員會、山東省招遠市教育科學研究中心等機構的專家學者圍繞“‘教聯體’ 賦能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原由與策略”“AI 賦能構建人機和合共生的 ‘教聯體’ 新生態”“促進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模式創新”“以家長學校促進終身教育體系構建”“家庭教育職業化專業化發展策略”等主題展開了深入探討與交流,對於如何構建高質量家校社協同育人新生態,推動教育模式的創新與升級提出了深刻的觀點與見解。

論壇上,來自濟南全案工場、浙江大學智能教育研究中心、新智紀人工智能實驗室的三位相關研究和實踐者從人工智能賦能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育數字化助力“教聯體”建設等維度做了精彩分享。

論壇期間,三場主題鮮明的分論壇同步開啓。分論壇主題分別爲 “學校在‘教聯體’建設中圓心作用的發揮”“‘教聯體’建設與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及 “家校社資源整合與教育生態構建” 。來自全國各地的30餘名專家學者及一線教育工作者,圍繞各議題深入探討,分享了各自的理論研究成果和創新實踐經驗。

在主題爲 “中小學‘教聯體’建設難點問題及破解策略”的圓桌論壇上,來自滁州學院、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關工委、河北省邢臺市信都區教育局、北京市豐臺區東南和學區、江蘇省張家港市南沙中學的相關領導和學者闡述和分享了各自在“教聯體”建設以及推動家校共育方面的實踐經驗與創新做法。

此次論壇以推進“教聯體”建設爲核心,圍繞“教聯體”建設的政策邏輯、實踐路徑、技術賦能及資源整合等核心議題展開深度探討,爲“如何打破家校社協同壁壘”“如何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如何構建可持續的教育生態”等關鍵問題提供了系統解決方案。據悉,未來專委會將持續開展課題研究、實驗區建設、家校共育公益課堂等活動。

此次論壇由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家校協同專業委員會主辦,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管理學院和山東成人教育協會協辦,全案工廠、和信家長學堂、家長學習網、新行知教育科學研究院等單位聯合支持舉辦。

作者:焦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