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準競爭天平,消除“內卷”的土壤

編者按:從2023年年底中央財辦首次明確點出“內卷式” 競爭以來,“內卷”已成爲社會各界關注的話題。隨着“綜合整治 ‘內卷式’ 競爭”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究竟應該如何有效“反內卷”?本期“環球圓桌對話”邀請三位嘉賓就這一話題展開討論。劇錦文: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研究員賈 康: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李長安: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內卷”是一種“向下”的競爭模式劇錦文學生“卷”成績、求職“卷”履歷、企業“卷”價格……作爲新的流行詞,人們對“內卷”這個詞並不陌生,但其真正的內涵是什麼?“內卷式”競爭與良性競爭之間又有何異同?通常認爲,“內卷”源於1963年美國人類學家格爾茨在其《農業內卷化——印度尼西亞的生態變化過程》一書中提出的“內卷化”(involution)概念。美國華人史學家黃宗智在上世紀80年代研究中國明清經濟以及華北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時也使用了這一概念。他們都用“內卷化”來描述一種通過大量勞動力投入來獲得總產量的增長,但同時又遭遇邊際效益遞減的發展模式。需要強調的是,“內卷化”指的是一種社會整體的現象,或者說大多數社會的參與者都採取相同行爲的模式,而非對某一微觀主體行爲的描述。在經濟學中,並沒有專門的“內卷”“內卷化”的概念,只有一些能夠反映、解釋“內卷”現象的學理機制、基本原理,如經濟學在研究市場競爭模式時,有“向上競爭”和“向下競爭”之說。向上競爭模式強調,大多數市場參與者並不與競爭對手直接對抗或零和博弈,而是通過不斷創新產品或服務等方式,爭取更多的資源和機會,以實現參與者的持續發展。這種競爭模式有助於推動市場或行業的健康發展,提高國民經濟的整體水平和競爭力。而向下競爭模式則是大多數市場參與者爲了爭奪市場份額總是不斷降低產品或服務的質量、性能、安全性或其他重要指標,來維持參與者的生存。這顯然會導致整個市場或行業的水平下降,甚至會損害消費者的利益。相比之下,這一概念從機制到表現上都與“內卷式”競爭更爲接近。“內卷式”競爭出現的條件可控嗎?從實踐上看,市場上究竟何時“內卷”、何時呈現出向上競爭的模式,其原因大致與一國或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階段,以及相應的政策、法規的制定與執行狀況相關聯。首先,在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整體上由於總的供給能力有限,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大於供給,且大多數人的需求處於溫飽等基礎層次時,企業往往會相互競爭,通過加班加點、輕視產品質量追求產量的擴大,以追求更高的市場佔有率。而隨着經濟發展到更高階段,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多元化將爲企業、勞動者提供更多的選擇與發展空間,例如從傳統農業經濟向工業和服務業轉型的過程中,大量勞動力進入到工業和服務業的衆多細分領域,避免了在農業領域的過度競爭。其次,站在經營者的角度,大多數缺乏市場競爭能力和經驗的經營者在選擇經營模式時最簡單、實用、低風險的辦法就是模仿、照搬他人已得到驗證的模式。假如有企業通過採取向下競爭的模式並收穫了一定回報,那麼大量模仿者企業就會迅速隨之而來,而且一定會出現部分參與者採取更爲極端的向下競爭行爲,從而推動了一波又一波、一浪高一浪的“內卷式”競爭。最後,一些地方政府缺乏頂層設計,爲吸引投資、促進當地經濟發展而放寬政策、法規的執行標準或給予過度的“幫扶”,加劇了產業趨同、資源配置混亂等“內卷”現象。隨着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我國已從過去的“短缺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冰雪經濟、文創消費……人們的消費觀念與需求更加豐富多樣,對產品和服務供應的質量、功能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這也意味着向上競爭正逐步成爲當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流競爭模式,“內卷式”競爭的土壤正在縮小。廣大的市場參與者一定要認清這一發展趨勢,要注重創新,注重提升產品和服務的特色、質量、功能,儘快融入向上競爭這一高質量發展的大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