剷除“黑嘴”生存土壤 優化企業競爭環境
證券時報記者 韓忠楠
中央網信辦近日公佈了2025年“清朗”系列專項行動的主要任務,將聚焦8個方面整治網絡環境。其中,整治涉企網絡“黑嘴”一項最受相關企業關注。
按照任務規劃,今年以來,中央網信辦將重點處置集納負面信息,造謠抹黑企業和企業家,從事虛假不實測評,詆譭產品服務質量等問題,進一步優化營商網絡環境。
回溯此前,有網友發帖造謠小鵬汽車將爲L3級自動駕駛追尾事故承擔70%賠償責任。近日,小鵬汽車法務部發文稱,公安機關已偵破此案,主要犯罪嫌疑人涉嫌尋釁滋事罪已到案。
近年來,伴隨着新能源汽車的持續熱銷,新能源車企成爲網絡“黑嘴”及“黑公關”輿論攻擊的重災區。比亞迪、長城汽車、廣汽集團、理想汽車等,都曾遭遇過網絡水軍的詆譭。在持續受到惡意中傷後,不少車企通過向全社會懸賞的方式尋找線索,試圖以此打擊網絡“黑公關”亂象。
事實上,這種攻擊模式已蔓延至多個實體經濟領域。農夫山泉曾因“日本核廢水原料”謠言,遭遇市值單日暴跌;金龍魚食用油被造謠“致癌物超標”後,部分區域商超銷量劇烈下滑;小米15 Ultra被造謠“偷竊友商攝像頭技術”,導致產品上市前夕負面輿情不斷……
網絡“黑嘴”不僅像禿鷲一般,隨時準備對企業的商譽價值發起致命一擊,還會間接破壞企業的營商環境,讓企業在扭曲的競爭規則之下,不得不做出“劣幣驅逐良幣”的逆向選擇,長此以往將導致市場失序。
從近期中央網信辦的一系列動作來看,整治涉企網絡“黑嘴”已是大勢所趨。長期看,整治涉企網絡“黑嘴”,不僅要有“打虎拍蠅”的霹靂手段,還要有“制度築壩”的長遠智慧,讓監管重拳與制度創新、法治完善形成合力,才能徹底剷除“黑嘴”生存土壤,爲企業進一步營造公平競爭、清朗健康的營商環境,從根源上重塑市場經濟的運行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