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剷除仿冒官號的生存土壤
原標題:合力剷除仿冒官號的生存土壤
短視頻平臺上,“××文旅推薦”“郵政官方直播間”等賬號層出不窮,簡介標註“官方”、頭像使用機構LOGO,主頁卻充斥帶貨鏈接與問題商品。近年來,仿冒官媒及政府機構賬號的“李鬼”亂象愈演愈烈——從虛構“文旅局長”人設吸睛引流,到假借郵政名義銷售貼牌商品,仿冒者利用公衆對權威信息的信任攫取流量,甚至衍生售假、欺詐等灰色產業鏈。儘管2024年網信部門處置仿冒網站平臺超500個,平臺封禁違規賬號數千個,但“假官號”仍屢禁不止。
仿冒官號與仿冒商品的動機和邏輯很相似,其本質都是借船出海、蹭流量。仿冒官號在網絡平臺招搖過市、大行其道,一本正經地發佈“官方”消息、“上鍊接”,很容易傳播不實消息甚至謠言,混淆視聽,導致受衆被欺騙、被誤導。虛假賬號之下還可能隱藏着欺詐、銷售假冒僞劣商品、非法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等問題,給受衆帶來了多重隱患。此外,這一亂象還會損害相關政府部門、官媒或其他官方機構的公信力和形象,破壞網絡生態。
實際上,這種行爲本身就踩踏了法律紅線。《互聯網用戶賬號信息管理規定》已對互聯網用戶註冊、使用賬號信息假冒、仿冒、捏造政黨、黨政軍機關、企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和社會組織、國家(地區)、國際組織、新聞媒體的名稱、標識等,或者擅自使用“新聞”“報道”等具有新聞屬性的名稱、標識等情形作出了禁止性規定。無論以何種目的註冊、使用仿冒官號,均構成了源頭違法。
仿冒者屢罰不止、屢禁不絕,在網絡上以假亂真,你方唱罷我登場,有些甚至仿出一片市場,活得相當滋潤,暴露出相關網絡平臺對用戶賬號的註冊審覈把關不嚴、使用監督不力,以及被仿冒單位反應遲鈍,監管部門查處不全面、不及時等問題。
系統性整治亂象,各方需合力剷除仿冒官號的生存土壤。網絡平臺應落實主體管理責任,一方面,優化官方賬號的認證標識設計,提升官方賬號的醒目程度,引導公衆增強對用戶賬號的辨識能力,認清官方賬號;另一方面,對照法定“負面清單”,完善用戶賬號註冊審覈機制,嚴把賬號註冊關,將形形色色的仿冒官號拒之門外。
同時,加強對用戶賬號使用行爲的動態監測,對問題賬號進行重點監測,適時覈驗用戶賬號信息的真實性、有效性。一旦發現仿冒官號,平臺應視情節輕重採取警示提醒、限制賬號功能、註銷賬號、禁止重新註冊、報告監管部門等措施,並將相關信息提供給其他平臺,啓動全平臺懲戒,讓仿冒者“一時仿冒,處處受限”。
有關部門應強化執法協作和網絡巡查,堵住監管漏洞,提升監管效能,依法全面查處取締仿冒官號,提高其違法成本,規範賬號註冊、使用行爲。在此基礎上,發佈典型案例,曝光仿冒官號名單。監管部門還有必要與網絡平臺聯合建設投訴舉報機制,共享投訴舉報信息,共用投訴舉報線索,實現平臺治理、監管治理同頻共振。
所有網絡用戶都該盡一份監督責任,掌握辨識官方賬號的基本技巧,擦亮眼睛,不被缺乏認證標識的賬號迷惑,不盲目相信“官號小號”,不傳播仿冒官號發佈的信息,並向平臺及有關部門積極舉報疑似問題賬號。(唐山客)
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