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破高仿賬號“誰紅就仿冒誰”的基本邏輯
據2月18日中新社報道,近日,《哪吒》系列電影導演餃子在多個短視頻平臺被假冒,有仿冒賬號利用餃子導演的名氣吸粉帶貨,引發關注。某平臺負責人迴應稱,已累計回查處置400餘個仿冒餃子導演(本名楊宇)的賬號,對新增的仿冒行爲仍在持續回查及攔截中。
高仿賬號並非新現象,有的仿冒專家、明星賬號,有的仿冒知名企業、政府部門、新聞媒體等。儘管有關部門和網絡平臺一直對此類現象進行整治,但尚未絕跡,一有機會便死灰復燃。如今隨着《哪吒之魔童鬧海》票房持續刷新,導演餃子成網絡紅人,多個高仿號隨之出現,有的以“餃子”相關詞彙命名,有的用哪吒或楊宇照片當頭像,不少都自稱是餃子導演小號,還掛着商品鏈接,吸引網友留言互動。
這些高仿號之所以仿冒導演餃子賬號,皆是爲了私利——收穫流量、帶貨賣貨、養號賣號等。如果高仿號真的能實現快速變現,那麼相關“成功經驗”很可能會激勵更多後來者趨之若鶩、頻頻效仿。
高仿公衆人物賬號與假冒知名品牌性質是相似的,都是通過“走捷徑”來實現私利,高仿號“蹭名人”流量的做法,可能更快能達到“冒名得利”的目的,特別是像餃子導演這樣在某個時段熱度驟升的公衆人物,往往更容易被仿冒。
由此看來,公衆人物越“紅”,被“圍仿”的可能性就越大,高仿號獲利也就容易越快越多。無論是當下的網絡紅人,還是各大網絡平臺,都有必要充分意識到這一高仿號仿冒的基本邏輯。
紅極一時的公衆人物,在走紅初期,不妨就未雨綢繆地對這一亂象進行鍼對性預防,避免個人名譽權等受損害,同時也要提醒粉絲不要被誤導。社交平臺、短視頻平臺,也應當與時俱進提升自身對人物、機構、事件等走紅網絡的預判能力,及時啓動專門的保護計劃,對與相關主體沾邊賬號的註冊或更名等行爲加強審覈、驗明正身,從而及時將高仿號攔下,不給其招搖過市的機會。對已出現或查實的高仿號,網絡平臺和有關部門除依據平臺規則和相關法律法規對其賬號進行封禁外,還應對其已獲取的利益進行追溯,並依據《互聯網用戶公衆賬號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等法規進行嚴肅處置。只有讓高仿號實操人到頭來“竹籃打水一場空”,才能對其他仿冒者形成足夠震懾。被仿冒者也要主動對高仿賬號說“不”,以仿冒行爲侵害個人名譽權等爲由,讓侵權者付出應有代價。
高仿賬號令人深惡痛絕,只有各方都擦亮眼睛、主動出擊,讓高仿賬號“誰紅就仿冒誰”的伎倆被識破,讓這條路再難行通,仿冒號黑產纔有望早日絕跡。
(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