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撞地球怎麼辦? 陸探索防禦方案:2029年實施高速撞擊
▲大陸正在規劃對一顆小行星實施動能撞擊演示驗證任務。(圖/翻攝央視)
記者陳冠宇/綜合報導
「小行星撞地球」一向是科幻電影的熱門題材,但在現實中如何應對小行星的威脅,全球科學家仍在進行探討。大陸探月工程總設計師、深空探測實驗室主任兼首席科學家吳偉仁介紹,在不久的將來,大陸將實施小行星動能撞擊驗證任務,通過觀測、撞擊及聯合監測評估防禦效果。
「小行星防禦」一般指的是近地小行星,它們的軌道與地球軌道相交,或是將來被行星引力擾動後可能與地球軌道相交,而導致與地球相撞的風險。6600萬年前使恐龍滅絕的元兇,就被科學界普遍認爲是一顆直徑至少10公里的小行星擊中墨西哥猶加敦半島地區所導致。
在日前舉辦的第三屆深空探測(天都)國際會議上,大陸科學家提出了建設近地小行星探測防禦體系的構想。陸媒《京報網》介紹,大陸深空探測實驗室提出近地小行星撞擊任務,執行任務的航天器計劃於2027年使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在2029年對目標小行星2015 XF261實施撞擊。
航天器將以觀測器與撞擊器組合體的方式發射升空,而後分別實施深空機動,其中觀測器將飛掠金星借力助推,於2029年初率先抵達目標小行星開始伴飛,對它的大小、形狀、成分、結構、軌道等特性開展全方位的前期觀測,研究其起源、軌道遷移歷史和未來演化趨勢。
報導指,待摸清「家底」後,撞擊器再於2029年4月實施高速撞擊。撞擊完成後,觀測器還將繼續對目標小行星展開後續觀測,以評估撞擊效果。簡單總結,這項任務擬採用的是「伴飛+撞擊+伴飛」的模式。
目前初步確定了用於觀測器的4臺科學載荷,包括光譜及激光(臺灣稱雷射)三維探測儀、中視場彩色相機、探測雷達、塵埃與粒子分析儀。任務全程將通過天地聯合方式,採用近距離高速成像技術,對小行星軌道與地形的變化以及濺射物分佈等撞擊效應進行研究,以評估撞擊效果,揭示撞擊動量傳遞規律,爲未來實施小行星防禦任務提供理論支撐和決策依據。
▼大陸正在規劃對一顆小行星實施動能撞擊演示驗證任務。(圖/翻攝央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