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中美防禦小行星撞地球之爭
旺報社評
美國小行星防禦實驗計劃實施3年後,大陸決心成爲第二個具備小行星動能撞擊能力的國家,探月工程總設計師日前公佈中國版的發展計劃。大陸強調該計劃的防禦性質與和平屬性,但不能避免被解讀爲美中兩強的大國角力。果然,美國太空總署(NASA)隨即宣佈禁止中國大陸公民參與美國太空計劃,包括瀏覽數據系統及參與會議,美中太空角力升級。
美中太空角力升級
小行星撞地球並非杞人憂天,聯合國已列爲威脅人類生存的二十大災難之首。科學界普遍認爲6千多萬年前一次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恐龍等物種大滅絕。從歷史紀錄來看,小行星威脅地球安全事件已多次發生,2013年一顆直徑約17米的小行星在俄羅斯上空爆炸,衝擊波導致近1500人受傷,震驚世界。
小行星撞地球預警不斷,上半年科學家觀測到一顆名爲2024 YR4的小行星,可能7年內與地球相撞。從科幻大片、真實案例到預警資訊,都在提醒人們,小行星撞擊殺傷力不容輕視,儘速建立小行星防禦能力成爲全人類共識。
與歐美國家相比,大陸相關研究起步較晚,但起點並不低。大陸是聯合國國際小行星預警網(IAWN)和空間任務規畫諮詢組(SMPAG)成員,參與衆多小行星的監測預警。2021年大陸啓動近地小行星撞擊風險應對的中長期發展規畫論證工作,已略有成果。
近年大陸陸續完成太空站巡天望遠鏡(CSST)、地基監測預警系統「複眼」行星雷達等先進硬體,小行星研究能力不斷躍升。今年5月大陸啓動首次小行星探測任務,天問二號探測器正穩定在太空軌道運行。
與好萊塢大片中用核能引爆小行星的橋段不同,動能撞擊被認爲是目前條件下應對小行星撞擊威脅最可行的方式。其概念就像打撞球,以太空飛行器主動撞擊目標小行星來改變其軌跡,避免撞擊地球。該計劃將在聯合國相關倡議框架下推進,所獲得的資料和研究成果將與全球科學界共用,助力人類共同提升行星防禦能力與體系構建,是爲地球防禦能力及安全係數加法的作法。
合作防禦太空威脅
原先只有美國能掌握撞擊小行星的技術,並構築睥睨各國的技術護城河。尖端科技優勢正是美國長期以來威懾對手、維繫其全球霸權的重要基礎。理論上美國可憑此技術對任何國家的太空資產或重要裝備「主動撞擊」;當其他國家面臨行星撞擊風險時,美國也能以這項技術爲籌碼向別國施壓。隨着大陸版撞擊試驗推進,美國的技術壟斷將被打破,大陸在太空安全領域的話語權與反威懾能力將大幅增加,其他國家求助的選項也不再唯一,未嘗不是一種多極平衡之道。
但在美國看來,大陸的技術追趕是一種刺激。近些年,世界兩強之間的競爭已延伸至各個領域,太空也成爲激烈的擂臺,在低軌衛星發射、太空站建設、月球探測研究等方面明爭暗鬥,都希望勝出。
大陸雖然起步較晚,目前實際能量仍不及美國,但大陸提出的「伴飛+撞擊+伴飛」方案,其精準度、全面性都比2022年美國版更上一層樓,意味大陸爭霸的決心與自信,美國的反應可能更強烈,爲太空的技術競爭蒙上對抗色彩。
不過,應不至於重演冷戰時期的美蘇星球大戰。隨着全球南方實力崛起,世界多邊主義、多極化發展程度已超越當年,世界不會形成兩極尖銳對抗。大陸也不是當年的蘇聯,這些年大陸與外國科學家分享月球土壤,向世界開放太空站,幫助後進國家發射民用衛星等,塑造了和平利用太空、務實推動科學進步的形象。
美國是行星防禦能力的領先者,大陸則在加速追趕。小行星撞擊是人類共同的威脅,攜手合作是最佳路徑,兩強至少應在競爭中維持有限度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