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近地小行星防禦 中國科學家開了這場會

封面新聞記者 張崢

今年2月,一顆名爲2024YR4的小行星可能於2032年撞擊地球的消息引起全球廣泛關注,最後被證明是虛驚一場。

作爲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嚴峻挑戰,小行星防禦是全世界科學家共同關注的話題。3月13-14日,香山科學會議“近地小行星防禦關鍵科學與工程技術問題”學術討論會在北京舉行,與會科學家們就近地小行星防禦前沿科學問題、近地小行星防禦探測技術、近地小行星防禦測控技術、近地小行星防禦撞擊技術等中心議題進行深入討論。會議旨在爲我國首次近地小行星防禦任務的方案設計與工程實施提出參考依據。

據瞭解,人類現在已經發現了近38000顆近地小行星,其中有2400多顆屬於有潛在威脅的小行星,有873顆是直徑超過1000米的小行星。近地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威脅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嚴峻挑戰,關乎整個地球的安全與未來。一旦發生嚴重的近地小行星撞擊事件,人類文明可能會遭受毀滅性的打擊,甚至就此終結。在此背景下,我國開展的近地小行星防禦任務,蘊含着深刻的科學意義、工程價值和人文精神,其實施過程也將面臨諸多複雜而艱鉅的挑戰。

目前全球的小行星監測系統主要包括光學望遠鏡和雷達望遠鏡,小行星的發現主要是通過光學望遠鏡,而雷達望遠鏡可以對飛臨地球的小行星進行精確跟蹤,有助於提升預警精度。現在全球範圍內對小行星的監測項目有卡特琳娜巡天項目,ATLAS(小行星撞擊臨近警告系統)、ZTF巡天項目等。國內,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盱眙觀測站專注小行星監測,中科大墨子巡天項目監測小行星等。

當前在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事務辦公室框架下的小行星防禦國際協調機制,成立於2017年。我國在2018年加入,發揮着非常積極且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