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將實施小行星撞擊任務 驗證防禦方案可行性

大陸專家披露正在規畫進行一次小行星撞擊驗證任務,圖爲天問二號2025年5月底發射,該探測器主要任務目標是對小行星2016HO3進行探測、取樣並返回地球,此後再對主帶彗星311P開展科學探測。(新華社)

大陸近年在太空上的各項建設如火如荼,最新的消息顯示,大陸要建立「中國版的小行星防禦體系」,正在規劃對一顆小行星實施動能撞擊演示驗證任務,驗證小行星防禦方案可行性。

9月4日至5日,第三屆深空探測(天都)國際會議在安徽合肥召開,來自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外交官、國際組織、科學家等共計400餘人參加。會議以「小行星探測、防禦和資源利用」爲主題。

據央視新聞,大陸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在會上介紹,大陸正在規劃對一顆小行星實施動能撞擊演示驗證任務,驗證小行星防禦方案可行性。

吳偉仁指出,這項任務擬採用「伴飛+撞擊+伴飛」的任務模式,發射觀測器和撞擊器。觀測器先期抵達對目標小行星進行抵近觀測,獲取其詳細特性參數,然後撞擊器對小行星實施高速撞擊。撞擊全過程將通過「天地聯合方式」,採用近距離高速成像等技術,開展小行星軌道、形貌和濺射物變化觀測,準確評估撞擊效果。

據報導,大陸將向全球夥伴發出合作倡議。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也發佈影片顯示,吳偉仁指出,目前國際上認爲小行星撞擊地球,根據不同天體、或者長效性或者緊迫性,分了有7種方式來處置,包含動力攔截、用網捕捉、雷射燒蝕等等,目前技術上最有可能的是「動能撞擊」方式,對小天體發射一個撞擊器,然後在空中相撞,可以改變它的軌道,「因此我們想實施這麼一次任務」。

他還表示,大陸在這方面「應該說還是做了點工作」,至少在亞洲地區「我們是航太大國」,所以應該對人類負責任,因此開始「按照中央要求、國家要求」,要制定一個系統性的有效性的小行星防禦體系,要建立「中國版的小行星防禦體系」。他說,能不能有效要經過實證,所以科學家提出要實施一次試驗,「也制定了在今年爭取能夠馬上啓動小行星在動能撞擊這方面的一些工作」。

另據「深空探測實驗室」微信公衆號消息,近年來大陸國家航天局相繼啓動了近地小行星探測計劃、小行星防禦等工程論證和實施,明確提出「論證建設近地小天體防禦系統」。

大陸科學家從監測預警、在軌處置、體系應對等方面,提出了建設相對完善的近地小行星探測防禦體系戰略構想。其中包含構建精準預警、常態運行的天地一體化協同監測預警體系、形成「動能撞擊爲主、多技術互補」的處置能力,建立近地小行星防禦任務庫,針對不同尺寸小行星撞擊風險,提前制定處置方案,實現「發現即有預案、風險即能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