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美國的奪臺晶片行動

(圖/路透)

3月3日,美國總統川普在臺積電董事長魏哲家陪同下在白宮舉行記者會,宣佈臺積電將在美國擴大投資1千億美元,增建3座晶圓廠、2座封測廠和1座研發中心。在臺灣引發爭議後,賴總統和魏哲家也在總統府召開記者會,魏哲家的發言有兩個重點:一是美國擴產主要是爲了滿足客戶需求,並表示增加投資1千億美元還是不夠;其次是臺積電不怕沒有補貼,也不怕競爭,只要求公平。

但上月26日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受訪時突然爆料指出,他上任之初就致電魏哲家,威脅要收回《晶片法》的補助65億美元,最終促成臺積電對美國加碼投資1千億美元。

對照兩人的說法,至少有一人在說謊。如果盧特尼克所言屬實,那就是魏哲家屈從於他的恐嚇。據瞭解,這66億美元臺積電迄今只取得15億美元,還有51億美元未入袋,日後臺積電能拿得到手嗎?

英特爾上月22日發佈新聞宣稱,美國政府以89億美元取得該公司10%股份。89億美元來自《晶片法》下已同意但尚未撥付的57億美元補助,另32億美元則從《晶片法》之下的「安全區域計劃」支應。換言之,英特爾取得的補助絕大部分是用政府股權換得,不是白吃的午餐,那臺積電有可能白吃一頓嗎?

「安全區域計劃」是美國政府爲協助軍方在尖端微晶片取得本土可靠的供應鏈而設置,資金由《晶片法》預算項下支應,去年英特爾已獲得拜登政府同意給予30億美元的補助。

川普政府入股英特爾,及美國以軍方業務支持英特爾,顯示出英特爾纔是美國認定的「國家冠軍」。而由於軟銀和美國政府相繼入股,又可能誘發其他投資者加入,包括英特爾的客戶,有利後續資金和訂單的取得。

多年來美國政府一方面宣傳臺灣陷於地緣政治風險,另方面持續凸顯美國尖端晶片仰賴臺灣的危機,近日財長貝森特甚至誇大,指這是1973年石油危機以來美國首見的國安風險。美國智庫CSIS和CSET的兩位專家近日爲文指出,即使臺積電正加緊亞利桑那州的建廠,至2030年美國仍無法擺脫對臺灣半導體生態體系的倚賴,達到有意義的自主性。AI時代,臺灣的「矽盾」正成爲標靶,藉着拿下臺灣,大陸將可抹除美國維持AI優勢的希望。

渠等的目的無非是企圖讓臺灣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被移除,另外是要建立本土尖端晶片製造基地,同時支持本土國家冠軍企業,盧特尼克今年4月就曾說過要從臺灣手中拿回晶片製造。

臺積電對美投資已逐步增至1650億美元,但會到此就止步嗎?臺積電營收中,北美佔了70%,主要都是美國客戶。貝森特說,臺積電美國廠只滿足美國7%的晶片需求,言下之意是臺積電在美國的規模尚不夠大。此外,美國的目標是要在2030年前晶片產能佔全球20%,目前英特爾尚是多病纏身,能夠填補目標落差的主要得靠臺積電。

川普在上月5日告訴媒體,臺積電將投資3千億美元建造全球最大晶片廠。大家都將之當作口誤,但基於以上,難道不會一語成讖?

川普能夠動用的工具除了已宣佈的晶片進口關稅100%,還可依據《貿易擴張法》232條款對伺服器、手機等晶片衍生產品課徵高關稅,迫使下游產業外移美國;事實是,臺灣業者正加緊擴大美、墨佈局。

1986年日本被迫與美國簽署《美日半導體貿易協定》的不平等條約,這是日本半導體產業由盛轉衰的轉折點。面對美國的毀臺半導體計謀,我政府能再坐以待斃? (作者爲前經濟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