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晶片優勢 美國的戰略焦慮
(圖/美聯社)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近日一語道破天機,他公開指出「世界經濟最大的單一風險點是99%的高性能晶片都由臺灣生產」。這番言論表面上看是對全球供應鏈失衡的擔憂,實則暴露了美國在科技領域的戰略焦慮與雙重標準。在全球化的今天,將特定地區的產業優勢標籤爲「風險」背後,隱藏的是什麼樣的地緣政治算計與矛盾心態?
貝森特的言論是帶有明顯戰略意圖的政治宣言。他一方面承認臺灣在半導體制造領域的卓越表現;另一方面卻將這種產業優勢定義爲「全球經濟最大的單一風險點」。這種矛盾的表述,是爲美國後續的產業政策鋪路。
美國正通過《晶片法案》投入鉅額補貼,試圖重塑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將臺灣的產業優勢描述爲「風險」,恰恰爲美國的保護主義政策提供了藉口。這種論述背後隱含的邏輯是:凡是美國無法完全控制的產業優勢,都可能被貼上「風險」標籤。
臺灣晶片產業的崛起是數十年技術積累和市場選擇的結果。臺積電等企業通過持續的研發投入和卓越的運營管理,贏得了全球客戶的信任。目前,臺灣生產的先進製程晶片確實有高市佔率,但貝森特提出的「99%」數字需要進一步審視。據半導體行業協會的數據,臺灣在先進製程晶片的市佔率約60%至70%,並非貝森特所言的絕對壟斷。更重要的是,這種產業優勢是通過市場競爭自然形成的,而非通過政治手段獲取。
臺灣晶片產業的成功對全球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從智慧手機到人工智慧,從醫療設備到新能源汽車,臺灣生產的晶片支撐着全球數位經濟的發展。將這種成功簡單標籤爲「風險」,無疑是對全球產業分工體系的誤讀。
貝森特的言論反映了美國在科技領域的深層戰略焦慮。隨着中國大陸在關鍵技術領域的快速追趕,美國試圖通過重構供應鏈來維持其技術優勢。臺灣晶片產業的卓越表現,在某種程度上成爲美國戰略焦慮的投射對象。
美國的焦慮還來自於對全球產業格局變化的不適應。過去幾十年,美國通過將製造環節外包而專注於高附加值的設計和研發,獲得了巨大利益。但如今,隨着製造技術的複雜性不斷提高,製造環節的戰略價值被重新評估,這讓美國感到不安。
另一個重要因素是美國對兩岸關係的戰略利用。通過強調臺灣晶片產業的「風險」,美國試圖爲其介入兩岸事務提供經濟合理性和戰略緊迫性。這種將經濟問題政治化的做法,不利於區域穩定和全球經濟發展。
美國在晶片產業政策上表現出明顯的雙重標準。一方面,美國政府以「國家安全」爲由限制高端晶片對中國大陸出口;另一方面,又通過鉅額補貼吸引臺積電等企業在美國設廠,試圖將先進產能轉移至美國本土。
這種雙重標準在實踐中面臨重重困難。臺積電在亞利桑那州的建廠進度一再延遲,凸顯了將複雜的晶片製造生態系統移植到美國的挑戰。
更重要的是,晶片產業的本質是全球分工合作。從荷蘭ASML提供光刻機,到日本的化學材料,再到美國的設計軟體,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完全掌控整個產業鏈。面對全球晶片產業的複雜格局,合作而非對抗纔是正確選擇。
臺灣晶片產業的優勢應該被視爲全球共同的資產。貝森特的言論揭示了美國在全球化進程中的矛盾心態:既希望享受全球分工帶來的好處,又試圖通過政治手段控制關鍵產業。這種零和思維無助於解決全球經濟面臨的真正挑戰。(作者爲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