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晶片風險在臺灣? 美國的戰略焦慮與雙重標準(蔡鎤銘)

美財政部長貝森特再點名,臺灣包辦99%高階晶片生產,有風險管理問題。(圖/美聯社)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近日一語道破天機,他公開指出「世界經濟最大的單一風險點是99%的高性能晶片都由臺灣生產」。這番言論表面上看是對全球供應鏈失衡的擔憂,實則暴露了美國在科技領域的戰略焦慮與雙重標準。在全球化的今天,將特定地區的產業優勢標籤爲「風險」背後,隱藏的是什麼樣的地緣政治算計與矛盾心態?

貝森特的言論並非單純的經濟評估,而是帶有明顯戰略意圖的政治宣言。他一方面承認臺灣在半導體制造領域的卓越表現,稱讚臺灣「做得很好,擁有出色的生態系統」;另一方面卻將這種產業優勢定義爲「全球經濟最大的單一風險點」。這種看似矛盾的表述,實際上爲美國後續的產業政策鋪路。

美國正通過《晶片與科學法案》投入鉅額補貼,試圖重塑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將臺灣的產業優勢描述爲「風險」,恰恰爲美國的保護主義政策提供了合理性藉口。這種論述背後隱含的邏輯是:凡是美國無法完全控制的產業優勢,都可能被貼上「風險」標籤。

從歷史角度看,美國對待產業優勢的態度具有明顯選擇性。當美國企業在半導體設計和設備領域佔據主導地位時,這被視爲「市場競爭的自然結果」;而當臺灣在製造環節取得領先時,卻突然變成了「需要解決的風險」。這種雙重標準令人質疑美國對自由市場原則的真實承諾。

臺灣晶片產業的崛起是數十年技術積累和市場選擇的結果。臺積電等企業通過持續的研發投入和卓越的運營管理,贏得了全球客戶的信任。目前,臺灣生產的先進製程晶片確實佔據全球重要市佔率,但貝森特提出的「99%」數字需要進一步審視。

根據半導體行業協會的數據,臺灣在先進製程晶片製造領域的市場市佔率約佔60%至70%,雖然確實處於領先地位,但並非貝森特所言的絕對壟斷。更重要的是,這種產業優勢是通過市場競爭自然形成的,而非通過政治手段獲取。

臺灣晶片產業的成功對全球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從智慧型手機到人工智慧,從醫療設備到新能源汽車,臺灣生產的晶片支撐着全球數位經濟的發展。將這種成功簡單標籤爲「風險」,無疑是對全球產業分工體系的誤讀。

貝森特的言論反映了美國在科技領域的深層戰略焦慮。隨着中國大陸在半導體等關鍵技術領域的快速追趕,美國試圖通過重構供應鏈來維持其技術優勢。臺灣晶片產業的卓越表現,在某種程度上成爲美國戰略焦慮的投射對象。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國家在評估中國發展時常常陷入「鏡像認知」的誤區。這種認知偏差使得西方慣於用自己的價值觀和行爲模式來解讀中國的進步,從而產生誤判並莫名升高敵意。中國的科技發展道路具有鮮明的本土特色,其強調自主創新與國際合作並重的模式,與西方傳統的零和思維存在本質區別。

美國的焦慮還來自於對全球產業格局變化的不適應。過去幾十年,美國通過將製造環節外包而專注於高附加值的設計和研發,獲得了巨大利益。但如今,隨着製造技術的複雜性不斷提高,製造環節的戰略價值被重新評估,這讓美國感到不安。

另一個重要因素是美國對兩岸關係的戰略利用。通過強調臺灣晶片產業的「風險」,美國試圖爲其介入兩岸事務提供經濟合理性和戰略緊迫性。這種將經濟問題政治化的做法,不利於區域穩定和全球經濟發展。

美國在晶片產業政策上表現出明顯的雙重標準。一方面,美國政府以「國家安全」爲由限制高端晶片對中國大陸出口;另一方面,又通過鉅額補貼吸引臺積電等企業在美國設廠,試圖將先進產能轉移至美國本土。

這種雙重標準在實踐中面臨重重困難。臺積電在亞利桑那州的建廠進度一再延遲,凸顯了將複雜的晶片製造生態系統移植到美國的挑戰。人才短缺、成本高昂、供應鏈不完善等問題,都不是單純依靠政府補貼能夠解決的。

更重要的是,晶片產業的本質是全球分工合作。從荷蘭的ASML提供光刻機,到日本的化學材料,再到美國的設計軟體,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完全掌控整個產業鏈。美國試圖通過政治手段重構供應鏈,可能適得其反,導致效率下降和創新受阻。

面對全球晶片產業的複雜格局,合作而非對抗纔是正確選擇。中國大陸作爲全球最大的晶片市場,正在積極投入研發,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根據統計,2024年中國大陸晶片產能已佔全球市佔率的約20.7%,且這一數字仍在穩步成長。

臺灣晶片產業的優勢應該被視爲全球共同的資產,而非單一國家的風險。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基礎上,各方應該通過合作確保供應鏈的穩定性和韌性。人爲割裂市場和技術的做法,只會阻礙全球科技進步。

對於兩岸關係而言,經濟融合應該成爲和平發展的穩定器。臺灣晶片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大陸市場的支持,而大陸的科技進步也需要借鑑臺灣的經驗。在「九二共識」原則下,兩岸產業合作具有廣闊空間。

貝森特的言論揭示了美國在全球化進程中的矛盾心態:既希望享受全球分工帶來的好處,又試圖通過政治手段控制關鍵產業。這種零和思維無助於解決全球經濟面臨的真正挑戰。

真正的風險不是臺灣晶片產業的成功,而是某些國家將經濟問題政治化的傾向。在全球面臨氣候變化、能源轉型等共同挑戰的今天,各國應該加強合作,共同維護全球供應鏈的穩定。

對於兩岸關係而言,和平發展與經濟合作纔是符合雙方利益的正確道路。將晶片產業政治化,不僅無助於問題解決,反而可能加劇區域緊張局勢。只有超越零和思維,才能找到合作共贏的解決方案。

(作者爲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中天新聞網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