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美國硬拆解臺積電的戰略風險(蔡鎤銘)

矽晶片已成爲與石油並列的戰略物資,美國自然不願任由其命脈被綁在臺灣。圖爲魏哲家在白宮宣佈有意加碼投資美國資料照。(圖/美聯社)

在全球地緣政治重新洗牌的浪潮中,臺積電不再只是技術領先的晶圓代工廠,而成爲美中科技競逐的戰略支點。美國政府一方面強化對中國的半導體出口管制,另一方面則積極推動晶片製造迴流本土,試圖鬆動對臺積電的高度依賴。這場「去臺積電化」的政策重組,不僅牽動供應鏈安全與科技主權,更暴露出臺灣在全球晶片命脈中的風險結構。本文試圖拆解美國如何透過立法、補貼與地緣佈局,逐步重塑半導體產業的重心,並思考臺灣在此過程中所面臨的戰略挑戰與應對空間。

2025年8月28日,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在接受Fox News節目 Mornings with Maria 訪問時指出:「全球99%的高階晶片集中生產於臺灣」,並形容這是「自1973年阿拉伯石油禁運以來,美國首次面對如此嚴峻的國家安全風險」。他同時提醒,臺灣距離中國大陸僅80英里,若產能無備援,便如同把全球高科技命脈放在第一島鏈最敏感的走廊上。

這番言論凸顯美國的焦慮。集中度問題並非出自臺積電企業本身,而是全球供應鏈的地理過度單一化。假如突發事件造成產線停頓,不僅會推升通膨,還可能衝擊軍事武器、人工智慧、量子運算與衛星通訊等尖端領域的基礎。換言之,矽晶片已成爲與石油並列的戰略物資,美國自然不願任由其命脈被綁在一處外部地區。

臺灣以高良率與先進製程,建立全球難以取代的技術優勢,也藉此形塑「矽盾」概念。矽盾的邏輯在於:只要全球都需要臺灣晶片,各國便有動機維持臺海穩定。然而,這道盾牌並非天然等於安全。當過度集中導致「低機率、高衝擊」風險,矽盾也可能在危機中被視爲軟肋。

事實上,外界已逐漸意識到,單靠市場邏輯無法保證安全。若矽盾僅僅依賴需求牽制,一旦出現極端情境,恐怕更可能成爲被威脅利用的籌碼。因此,臺灣需要將矽盾升級爲制度化的安全保障,包括盟友承諾、物流冗餘、跨國應急協作等具體措施。缺乏這些配套,矽盾仍可能是脆弱的幻象。

美國的政策核心並非完全「去臺化」,而是建立冗餘與分散。拜登政府透過《晶片與科學法》提供逾500億美元補貼,吸引臺積電、三星、英特爾等在美設廠。例如臺積電亞利桑那州廠計劃分階段投入超過650億美元,雖遇人才不足與成本高昂問題,但華府仍視之爲戰略工程。

同時,美國也推動「友岸外包」,鼓勵日本、南韓與歐洲分擔高階製程。臺積電熊本廠便是在日方補貼支持下落成,成爲全球晶片供應地理多元化的一環。這些措施的共通點,在於降低單點失效的風險,讓供應鏈在突發情況下仍能維持最低運作。

更進一步,部分學者與政策圈已討論是否由政府直接持股或成立戰略儲備,確保在危機時仍有優先取得晶片的能力。雖然爭議不少,但這顯示「晶片安全」已與糧食與能源同等重要。

面對外部去風險化壓力,臺灣必須在維護優勢與分散風險之間找到平衡。

第一,守住核心研發與製程,把最先進的技術留在島內,以保持競爭壁壘。這是臺灣無可取代的關鍵。

第二,海外擴產應着重「互補」而非「取代」,確保臺灣仍是技術心臟,而外地工廠則作爲彈性備援。

第三,基礎設施韌性不可忽視。缺水與停電經驗提醒臺灣,若要讓矽盾可信,電力、資安、物流都必須具備抗壓力,並建立跨部門的演練。

這些措施並非削弱臺灣,而是增強其在全球供應鏈中的談判籌碼。當世界更相信臺灣能穩定供貨,矽盾纔會真正厚實。

若美國的去風險化被誤解爲「抽單迴流」,勢必削弱臺美合作,甚至在臺灣社會引發疑慮。要避免矛盾,雙方需建立可驗證的互信。

對美國而言,可以透過透明的出口管制與政策協調,避免單方面要求臺灣承擔代價。對臺灣而言,則可主動分享產能規劃與風險管理進展,讓盟友看見其準備程度。這樣的數據化溝通,不僅有助穩固信任,也能讓市場信心更爲持久。

一旦雙方在制度層面達成默契,臺灣便能在全球供應鏈中不只是「唯一選項」,而是「可靠的長期夥伴」。

去風險化若以貿易壁壘與補貼戰方式推進,恐怕會導致惡性循環。大陸可能以反制措施回擊,推升原物料與製造成本,最終轉嫁給全球消費者。這將壓縮市場需求,反而削弱產業的創新動能。

因此更理想的策略,是將補貼與市場開放掛鉤。企業只要能提升韌性與透明度,便能獲得政策支持與長期訂單。如此一來,去風險化便不只是成本,而能轉化爲競爭優勢。

金融市場的評價機制也會隨之調整。若臺灣晶片廠展現強大的備援能力,投資人自然願意給予更低的融資利率,並以長期合約保障需求,形成良性循環。

地緣風險是無法消除的變數。對此,臺灣與盟友必須建立「最壞情境」的應對計劃。包括:關鍵化學品的戰略儲備、工程師跨境快速簽證機制,以及在戰時狀態下仍能啓動的「綠色通道」運輸協議。

此外,臺灣可定期與美日歐盟舉行聯合演練,模擬供應鏈中斷情境。透過制度化的實際演練,讓外界確信即使危機發生,晶片供應仍能維持最低限度。這種底線思維,纔是真正讓矽盾發揮效力的保障。

美國將臺積電的產能集中視爲國安風險,意味着全球供應鏈的邏輯已從「效率最大化」轉向「韌性優先」。對臺灣而言,否認風險並無助於維持優勢,真正關鍵在於如何透過制度設計,將「矽盾」從市場依賴轉化爲可驗證的安全資產。唯有在技術領先的基礎上,建立跨國信任、強化備援機制、提升基礎設施韌性,臺灣才能在地緣風險升溫之際,穩固其不可替代的戰略地位。如此一來,臺積電不再是單點失效的隱憂,而是全球創新體系中最可靠的穩定引擎。

(作者爲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中天新聞網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