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玄戒O1出鞘:十年造芯路,撕開3nm芯片突圍缺口
出品 | 本站科技《態度》欄目
作者 | 李姝
在智能手機行業,自研芯片早已不是 “選擇題”,而是 “生存題”。
5月22日,在小米15週年新品發佈會上,除了小米15S Pro、平板7 Ultra以及 等硬件產品,最引人注目的當屬小米首款3nm自研SoC “玄戒 O1” 的亮相。
這一動作不僅讓小米成爲中國第二家實現旗艦SoC芯片量產的手機廠商,更釋放出明確信號:小米正以芯片爲矛,向全球硬核科技的巔峰發起衝鋒。
自研芯片背後,小米在下什麼棋?
“芯片是必須攀登的高峰,也是繞不過去的一場硬仗。” 雷軍在發佈會上的這句話,揭示了小米造芯的底層邏輯。
從蘋果A系列到三星Exynos,自研芯片早已是頂級科技公司的“入場券”。對小米而言,這場豪賭背後是三重戰略佈局。
對小米而言,“未來十年成爲全球硬核科技引領者” 的目標,必須以芯片爲支點。通過構建 “芯片 + OS+AI” 三大支柱,小米試圖打通從底層硬件到上層應用的全棧生態,徹底擺脫對外部供應鏈的依賴,實現從 “技術集成” 到 “技術定義” 的質變。
而在高端市場,蘋果憑藉A系列芯片與iOS系統的深度協調,構築了難以逾越的體驗壁壘。小米若要實現“全面對標蘋果”,僅靠外採高通、聯發科芯片顯然不夠。自研芯片不僅能提升性能控制權,更能打通軟硬件協同優化的鏈路。
在產品層面,通用型芯片雖能保障基礎性能,卻難以滿足廠商的個性化需求。以影像爲例,外採芯片的ISP模塊通常基於行業通用標準設計,而小米若想實現“徠卡影調”“電影模式”等獨特功能,必須從芯片層重新定義硬件架構。玄戒O1的誕生,正是小米“以軟件技術規劃定義芯片”理念的落地,即先明確用戶體驗目標,再反向設計芯片功能。
友商棄守3nm,小米10核破局
在半導體行業,3nm製程堪稱 “魔鬼關卡”,不僅狂燒錢,技術門檻也相對較高。
相較於7nm、5nm工藝,3nm技術能夠在更小的物理尺寸下集成更多的晶體管,提供更高的計算能力與更低的功耗。但相應的其研發成本和技術門檻也更高。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rategies(IBS)的數據,設計28nm芯片的平均成本爲4000萬美元,設計7nm芯片的成本爲2.17億美元,設計5nm設備的成本爲4.16億美元,而3nm設計耗資則高達5.9億美元。
從技術而言,3nm芯片的研發標誌着半導體技術逼近物理極限,其技術難點集中在晶體管結構革新、EUV工藝突破及熱/量子效應管理。此外,3nm產能高度集中,受地緣政策的影響相對較大。
因此在3nm芯片研發的道路上,不少行業巨頭紛紛折戟:哲庫投了100億放棄了、被迫解散,三星良率20%胎死腹中,但小米選擇孤勇前行。
如今,小米玄戒O1成功面世。玄戒O1採用臺積電第二代3nm工藝,晶體管數量達到190億,與A17 Pro持平,但芯片面積只有109mm²,相當於一個指甲蓋的大小。
玄戒O1的CPU採用10核4叢集架構,擁有兩顆Arm最新最強的Cortex-X925超大核,四顆最新的A725性能大核、兩顆低頻A725能效大核和兩顆 A520超級能效核心,既能滿足高性能需求,又能在日常應用中降低能耗,徹底打破了行業的八覈定式。實測數據顯示,其安兔兔綜合跑分爲3004137,與原神、抖音等應用的優化適配表現接近甚至超越競品。
GPU方面,玄戒O1採用最新Immortalis-G925 16核圖形處理器。曼哈頓3.1測試達到330幀、Aztec 1440p測試達到110幀,大幅度領先蘋果A18 Pro,同性能下功耗相比A18 Pro低35%,已經進入第一梯隊。
十年投入500億,雷軍要改寫全球芯片規則
“小米一直有顆'芯片夢'”。
據雷軍介紹,早在11年前,也是小米創立的第4年(2014年),小米便開始了芯片研發之旅。
2014年9月,澎湃項目立項。2017年,小米首款手機芯片“澎湃S1”正式亮相,定位中高端。後來,因爲種種原因,遭遇挫折,小米暫停了SoC大芯片的研發。但小米還是保留了芯片研發的火種,轉向了“小芯片”路線。再後來,小米澎湃各種芯片陸續面世,包含了快充芯片、電池管理芯片、影像芯片、天線增強芯片等“小芯片”,在不同技術賽道中慢慢積累經驗和能力。
2021年,在小米宣佈決定造車的同時,“大芯片”業務也在同步重啓。這一次,小米將以更成熟的姿態重返賽道。對於過往“造芯”路上遭遇的挫折,雷軍強調“那不是小米的'黑歷史',而是來時路。”
在玄戒立項之初,小米便爲自己設定了更高目標:最新的工藝製程、旗艦級別的晶體管規模、第一梯隊的性能與能效。
此後,小米爲造芯設立了清晰的時間表:2025年量產,十年規劃投入超500億元。截至今年4月,研發投入已超135億元,研發團隊規模達2500人,國內僅次於華爲海思和展銳。
雷軍表示:“我們深知造芯之艱難,制定了長期持續投資的計劃:至少投資十年,至少投資500億,穩打穩紮,步步爲營。小米芯片已走過11年曆程,但面對同行在芯片方面的積累,我們只能算剛剛開始。對於下一個十年,小米將繼續深耕底層技術,力爭成爲全球硬核科技的引領者。”
當3nm工藝撕開技術鐵幕,當10核架構顛覆行業規則,小米的硬核長征纔剛剛開始。這條路或許佈滿荊棘,但對中國科技產業而言,每一個敢於“踩坑”的探索者,都值得一聲喝彩。
“無論高峰低谷,無論順境逆境,技術爲本,不斷向前,這就是小米的成長之路。”雷軍的這句話,或許正是小米自研芯片實現突圍的最佳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