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搶0元奶茶、店員邊做邊哭… 外賣補貼大戰誰是贏家?

消費者曬出自己「薅」來的大批茶飲放滿冰箱。(取材自小紅書)

各外賣平臺補貼大戰愈打愈烈,這場「閃購補貼戰」的背後,其實隱藏着各家平臺的商業盤算和企圖心。但內卷引發的惡性競爭,呈現的並非奶茶、雞排等零售行業的現狀,寵壞了消費者,打亂了秩序,未來整個市場甚至經濟提速要付出的代價,都可能更爲慘烈。

7月5日起,一場席捲全國的外賣補貼大戰揭開序幕,美團、淘寶閃購等平臺拋出「0元奶茶」等超級優惠,單日撬動2億訂單,消費者曬出1.1元(人民幣,下同)雞排套餐,奶茶店爆單3000杯,騎手日送127單收入1700元的「盛況」刷屏。一週後「硝煙再起」,美團、淘寶閃購、京東三大外賣平臺再次掀起折扣狂潮,讓用戶度過了「瘋狂星期六」。這場外賣補貼戰,平臺、用戶.騎手和商家看似「四贏」,實則是一場零售「入口戰」的未來博弈。

消費者曬出自己「薅」來的大批茶飲放滿冰箱。(取材自小紅書)

用戶狂歡:快去薅羊毛

「快去『薅羊毛』!」據南京日報報導,7月12日17時,市民王悅的微信突然彈出一條來自好友的消息。錯過7月5日「外賣補貼大戰」的她,趕緊打開各大外賣App,將各類紅包優惠領了個遍。

美團打出「週六,快樂繼續」的標語,在其自營的小象超市中,大量商品以0.01元的超低價出售。同時,王悅家附近的知名餐飲品牌也加入了「神搶手」活動——平時售價49.9元的兩葷一主食套餐,活動價28.9元。

淘寶閃購推出「188元大券包,五頓我全包」促銷活動,「滿15元減15元」的新人紅包、「滿25元減12元」的外賣紅包滿天飛,0.1元的華夫筒、冰淇淋和大杯茉莉花茶被搶購一空。京東外賣則另闢蹊徑,在京東App「秒送」頻道推出單份僅售16.18元的小龍蝦,並承諾每晚供應10萬份。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折扣狂潮不僅限於平價品牌,一些定位「中高端」品牌也加入「戰局」。某知名奶茶品牌原價21元的飲品,活動價僅3元,而一款原價58元的乳酪蛋糕降至24元。

面對如此誘惑,王悅在手指滑動間就完成了6個訂單。她的「外賣達人」朋友更是秉持「高於10塊的飯不點,高於5塊的奶茶不喝」的消費理念,開發出團購羣裡搭夥免單、「0元購」交換自提等新玩法。

王悅只是這場外賣補貼大戰裡的其中一位用戶,當天像她一樣將「薅羊毛」發揮到極致的還有至少成上千萬人,這從美團於7月13日凌晨發佈的最新「戰報」可略窺其參與規模:截至12日23時36分,即時零售日訂單量突破1.5億單,再次刷新歷史紀錄。

有外賣員因訂單太多,直接開來了可以裝更多的「三蹦子」送單。(取材自小紅書)

各外賣平臺的外賣員穿梭茶飲店內等候取單。(取材自小紅書)

騎手狂奔:日收入1千

7月12日20時,儘管夕陽西下、暑氣漸消,來自「餓了麼」平臺的劉師傅,他身上穿的工作服仍被汗水浸透。當被問及最近「外賣小哥日入1000」的市場傳聞時,劉師傅毫不猶豫地點頭:「不是說單子增加了多少,而是每單補貼增加了」。

最近幾個週末外賣訂單激增,但劉師傅並不敢開啓無限量接單權限,「否則單量會一下子涌進來,根本接不過來。特別是很多家奶茶店爆單,等待時長經常超過半小時」。

雖然身處盛夏,但他捨不得休息,每天保持100單左右的接單頻率,加上平臺提高騎手補貼,從此前每單收入5元至6元,漲到現在的7元至8元,劉師傅的收入肉眼可見地增長,「這不算啥,南京一些騎手一天能跑150單,最近一天能賺1200多元」。

美團在7月13日凌晨披露的數據也顯示,超過40萬衆包騎手日收入超過500元,6月全國衆包高頻騎手月收入達到9793元。

然而,高收入背後是巨大的工作壓力和體力消耗。劉師傅邊展示他的手機屏幕邊說:「我跑了這麼多年,每天仍然會因爲延時、送錯餐被罰3、40元。最近很多平臺也在緊急招聘騎手,但新手根本應付不過來,有時候罰的錢比賺的還多」。

爲緩解運力緊張,美團在7月12日送出了多個需要自取的「0元購」咖啡茶飲通兌券,但劉師傅認爲這「治標不治本」:「外賣洪峰過來,還是扛不住」。而在這場大戰裡,劉師傅的心聲也只是冰山一角。

有茶飲店訂單多到像門簾。(取材自微博)

茶飲店在「瘋狂星期六」接單接到手軟。(取材自小紅書)

商家糾結:根本沒賺錢

在過去的這個週末,位於南京市秦淮區的一家知名品牌也參與了「補貼大戰」,並推出力度空前的優惠活動——招牌全家福酒釀原價39元,首杯僅售1元。然而,該品牌內部人士透露:「週六的外賣訂單有所增加,但幅度不算大。我們品牌主要做堂食生意,酒釀時間久了會影響口感,所以對用戶的吸引力並不大」。

相比之下,附近的一家雞排小店強烈感受到了「瘋狂星期六」的威力。店裡原價12元的雞排,活動價僅1.9元,當天18時後,訂單如雪片般飛來。店主回憶:「幾個小時賣了100多單,四個人忙到深夜還在做,但一盤算,人累到了,卻不賺錢」。

她解釋道:1.9元的雞排基本沒有利潤,平時只需1個店員看店,當天晚上卻請了3個兼職員工,按每小時25元的工錢計算,反而虧錢。「20時就爆單了,人手從2個人增加到4個人,還是忙不過來」,某網紅奶茶店負責人也直言,這家10平方米左右的小店,當天接了1000多單,由於消費者手中的大額券並非全部由平臺承擔,部分補貼實際上來自商家,最終商家只賺了極少的利潤。

而且,不少顧客不想排隊,線上點了單沒能來取,沒人領的飲料最後只能扔垃圾桶,「上週也扔了20到30杯,這個週六更多」。

對中小商戶而言,既希望藉助平臺流量增加曝光和銷量,又不得不承受低價競爭帶來的利潤壓力。對此,有商家乾脆掛起「免戰牌」,聲明「本店不支持線上團購平臺 」;有的提早在下午就打烊不接單了;有的打包推出包含兩次卡甚至三四次卡的優惠活動,讓消費者在全周內分次使用;有的僅讓新品參與活動,而非以往的爆款產品。

美團突破1.5億訂單的「戰報」。(取材自證券時報)

平臺博弈:搶入口引流

一切都始於外賣平臺的新一輪「閃購補貼戰」。

7月5日,阿里巴巴率先發起「衝單進攻」,隨後美團迅速跟進。當天22時54分,美團宣佈即時零售日訂單破1.2億單。7月7日,淘寶閃購和餓了麼也聯合宣佈日訂單數超過8000萬單。次日,京東啓動「雙百計劃」,投入超百億扶持品質商家,助力更多品牌銷量突破百萬。

「補貼戰」對訂單量的拉昇效果顯而易見,這也讓各大平臺停不下來。阿里巴巴試圖再造一個名爲「超級星期六」的促銷節日:未來100天內,消費者每週六都可獲得總額爲188元的外賣消費紅包,用於購買超低價奶茶、咖啡和快消速食。

相關人士透露,淘寶閃購的戰略定位不單是「即時零售」,而是要打造「大消費平臺」。餓了麼、飛豬等業務已併入阿里中國電商事業羣,各業務線正統一作戰,探索新的商業模式和增長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市場傳出消息:拼多多也準備入局即時零售,旗下多多買菜正在上海等一線城市試驗自建商品倉庫,最快8月上線即時配送服務。

在傳統電商流量見頂的背景下,這場外賣補貼大戰,絕非僅是簡單的價格戰,而是一場關乎未來零售格局的「入口戰」。然而,任何補貼大戰都難以持久,當前外賣閃購「廝殺」已使行業利潤整體承壓。不少網民也在社交平臺反饋,外賣價格雖然下降,但分量和質量也明顯縮水。

不只是奶茶,苿香綠茶等茶飲也爆單。圖爲店員做好還沒來得及裝進袋裡的綠茶。(取材自小紅書)

一小時300單 奶茶店員工邊做邊哭

連續兩個週末,幾家大型外賣平臺發放鉅額優惠券,引發用戶瘋狂下單,系統崩潰、商家崩潰、騎手崩潰的「三崩」現象接連上演。據媒體與市場人士觀察,這場看似熱鬧的「外賣大戰」,實則暴露了互聯網平臺行業深陷內卷化的殘酷現實。高額的補貼確實可在短期內刺激需求,但往往伴隨着價格信號扭曲和市場機制失靈等潛在風險。內卷沒有贏家,反而應警惕被補貼催熟的「虛假繁榮」。

多到接不完的訂單讓飲料店員崩潰。(取材自小紅書)

沒掙到錢 也要卷死對手

據南方都市報評論指出,「自己不掙錢也要卷死對手」式的惡性競爭弊端近年被千夫所指:削弱行業整體競爭力、破壞產業發展生態、阻礙國內大循環等。互聯網外賣平臺一旦價格戰開打,也是典型的「囚徒困境」,其本質是都試圖通過短期讓利搶佔市場份額,並企圖「卷死」對方後再提價。這種短期行爲的結果是參與商家不掙錢,整個行業被迫跟隨降價,很可能陷入「降價—虧損—再降價」的陷阱。

歷史早已經證明,企業單純依靠價格戰無法建立可持續的競爭優勢,互聯網外賣平臺也不會例外。一小時300單的「盛況」背後,是奶茶店員工邊做邊哭、數十杯奶茶被浪費的現實。當訂單量遠超商家承受能力時,服務質量必然下降,配送延遲、系統崩潰等問題接踵而至。而且,短期爆單可能扭曲商家的經營決策,最終失去回頭客。內卷化的競爭讓商家失去了定價權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只能在平臺規則下疲於奔命。

衝高流量 不如投資物流

互聯網平臺內卷的真實意圖,也許高盛的分析一針見血:外賣大戰的真實目標是獲取流量入口,而非外賣業務本身盈利。但對互聯網平臺而言,與其補貼換流量,不如投資冷鏈物流、食品安全、智能調度等,修煉真功夫;對商家而言,與其被動接單,不如深耕產品差異化;更重要的是,整個行業需要從「流量思維」轉向「價值思維」——通過提升效率、優化體驗、創新模式來創造真實價值,而非簡單粗暴地「卷」價格、「卷」速度、「卷」數量。

內卷沒有贏家,創新纔有未來。畢竟,商業的終極目標不是打敗對手,而是要創造價值。

另據觀察者網評論指出,從市場情況來看,大量的補貼在短期內達成了一個「四贏」的局面:消費者拿到實惠、商家增加生意,騎手獲得更多收入,平臺衝擊更高規模,看似每一方都獲得了自己想要的。但是,歷史無數次證明,「羊毛盛宴」背後往往隱藏着危機。

身高再高的店員都拉不完的條條訂單。(取材自小紅書)

固化用戶 心理預期低價

暑假的外賣補貼,會固化用戶對「低價」的心理預期,甚至「心理錨點」。如果平臺和企業提價甚至減少補貼,就會帶來需求的驟然下滑,掉入「不補貼即流失」的囚徒困境。此外,補貼也會帶來用戶心理依賴與價值感知陷阱,這恰恰是「好生意」的反面。由此可見,這種四贏的局面只是暫時的,畢竟好生意不是「燒」出來的,也不是「卷」出來的。

中國企業乃至整個中國消費,現在正在品質化、品牌化轉型的關鍵期,中國外賣市場也不例外。補貼可以帶來一些積極意義,但也不能忽視它帶來的潛在問題,不能被其所營造的虛假繁榮所欺騙、矇蔽。在補貼用戶的同時,中國平臺同樣應該注意補貼品質商家,提防「劣幣驅逐良幣」,讓優秀的商家成長,讓不良商家出局。

中國外賣市場,或許是應該冷靜一下了。

瑞幸咖啡門店櫃檯上擺滿了消費者下單的咖啡。(取材自小紅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