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大戰又爆了!0元奶茶點到爆單

新一輪週末的“外賣大戰”它又來了!

延續上週末的外賣狂歡,7月12日,美團外賣、淘寶閃購(餓了麼)等平臺再次分別發放外賣大額券。

7月12日下午,#免費奶茶 衝上熱搜第一。

記者打開美團,隨即收到“0元外賣已到賬”的彈窗,點開即領取了0元喝飲品、0元喝瑞幸、古茗鮮活檸檬水兌換券3張到店自取優惠券,以及瑞幸咖啡兌換券、早餐兌換券兩張外賣優惠券。

據網友曬出的訂單,僅支付0.01元就點到了茶百道的中杯茉莉奶綠外賣。

隨後,記者打開淘寶閃購,又收到滿18.8元減18.8元、滿20元減10元等多張滿減力度不等的大額優惠券。記者嘗試下單發現,一杯原價19元的奶茶,在平臺大額紅包加持下,最終僅需支付1.2元。

有網友一大早就曬出“零元購”的瑞幸咖啡:“已經喝上了,早起的鳥兒有蟲吃。”

“只要是0元購多的奶茶店都開始爆單了。”12日中午時分,一位外賣員告訴記者,除了滬上阿姨,還有益禾堂、書亦燒仙草等也在“0元購”行列。社交平臺信息顯示,在部分城市,古茗、瑞幸、蜜雪冰城等也因美團“0元購”開始出現部分門店爆單現象。

事實上,7月11日晚,外賣“瘋狂星期六”就已經再次上演,美團外賣發佈微博表示:“週六,快樂繼續。”

淘寶閃購表示,繼續發放“超級星期六”188大券包。

京東外賣發文:《一口價16.18!每晚10萬份!京東外賣請全國用戶吃品質小龍蝦》,文內說明,認準京東App“秒送”頻道,每晚10萬份16.18元品質小龍蝦。

具體優惠力度如何?12日,記者在上海進行實測體驗,上淘寶點擊閃購,搜索“超級星期六”領取了大額券,且該頁面下的餐品價格一般不超過20元,最便宜的一碗香腸蛋炒飯僅需3.4元,免配送費,足夠吃飽。

網友們紛紛表示,自己已經吃胖了好幾斤了。

從7月5日開始,大額補貼陸續放出,大量消費者涌入美團和淘寶閃購,搶起外賣券。社交平臺上,有網友戲稱“第三次外賣大戰上演了。”

受益的不僅是消費者,外賣騎手也直呼“爆單”。7月7日,一位成都的外賣騎手告訴記者,這兩天平臺發大量券,騎手們的單量也上來了,有的同行一天甚至可以跑200單,收入超千元。

外賣員小石表示,自己平日裡一天也就賺二三百塊錢,7月5日一天賺了1000多,“昨天(5日)的單子平臺補貼都很高,平時一單也就四五塊錢,昨天一單平臺能補到十二三塊錢。”

“配送費翻了倍、單量又多,百十米的單子配送費都十幾塊,就算是40度的天也不捨得休息。我昨天創了個人紀錄,一天送了127單,賺了1700多。”外賣員嚴先生說。

突然爆發的流量甚至觸發平臺網絡崩潰。7月5日下午6時,因用戶下單量突破歷史峰值,美團App小範圍地區用戶出現短時服務異常,隨後恢復。

外賣補貼升級的背景下,咖啡茶飲的外賣訂單預計會大幅上升。

奶茶店爆單,但商家未必就賺得多。平臺補貼多、爆單,有些商家實在忙不過來,下線了部分商品。一家蜜雪冰城下線了冰鮮檸檬水,“太累了,每天1000多單根本做不出來,而且掙得太少了。”該店鋪老闆表示。也有網友反饋,奶茶店爆單,系統崩潰後自動接單,商家既做不出來又拒接不了,很多店員都很崩潰。

廣東、山西的消費者在社交平臺上留言稱,多家茶飲門店陷入忙碌漩渦:有顧客買杯飲品,硬生生等了半小時;更有甚者,夜晚十一點,門店外仍聚集着大批外賣小哥與顧客,隊伍長龍不見首尾。

安靜已久的美團,終於在7月5日吹響反擊號角,出手發放了大量的免單券和大額優惠券。當日晚間,美團宣佈其即時零售日訂單量突破1.2億單大關。

而就在三天前,7月2日,淘寶閃購宣佈將在12個月內直補消費者及商家共500億元。此舉被業界解讀爲阿里在即時零售領域對美團發起的“強勢防守”,避免重蹈在社區團購等新興市場被對手甩開的覆轍。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巴巴在7月3日發佈公告,計劃發行本金總額約120億港元、2032年到期的零票息可交換債券,交換標的爲旗下阿里健康的股份。此舉無疑將增強阿里巴巴在AI、電商出海及即時零售戰場的資金儲備。

從高頻的外賣市場切入,平臺都希望藉此推動那些低頻、高客單價的商品銷售,從而帶來整體盈虧的平衡。

對於即時零售的行業大戰,銀河證券研究院研究所副所長、消費組組長何偉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認爲,即時零售的本質是履約能力包括快遞、外賣等形態,而不是真正的電商交易。它滿足的是消費者希望有人幫忙跑腿購物的需求,其本質類似於快遞服務。消費者通過平臺下單,快遞員根據需求在本地購買商品並送達,因此這類商品覆蓋的品類還是有限的。“以家電行業爲例,即時零售適合的是小家電、3C等品類,而冰箱、空調、洗衣機等大型家電,難度是比較大的。”

因此,某種程度上來看,當下的閃購切入電商市場還處於早期,但對於阿里巴巴來說,卻不得不提前防守,加固其護城河。

即時零售市場競爭顯著加劇,也導致了短期內行業整體盈利承壓。高盛在7月3日更新的報告中預測,基於阿里和京東對用戶的補貼,未來幾年不太可能回到美團佔75%,阿里佔25%的兩強壟斷格局。

同時,高盛認爲,美團日均單量將從今年的7800萬單上升至8600萬單;阿里的日均單量從4400萬單上升至6200萬單。但是高額履約成本,也會侵蝕一部分平臺的利潤。

“我們觀察到,線下流量主要集中在部分商家,比如一些走高端市場有調性的西餐廳很多都倒閉了,但小酒館、大排檔等小餐廳的流量非常高。這反映出線下很多門店的流量或自然客流在下降。因此,它們需要通過與線上平臺合作,獲取線上向線下導流的那部分流量,讓消費者無需到店即可購買,這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天風證券分析師曹睿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在線下業態整體下滑的情況下,線下租金也應隨之下降。前置倉不需要滿足自然客流量大的要求,成本相對較低,也是一種效率更高的方式,可能是未來電商發展的方向。

對於大平臺來說,只要主要競爭對手發力的市場,必然會去跟進,但並不代表已經看清楚方向。眼下,京東七鮮加速覆蓋京津商圈,美團前置倉擴至千個,但成本與體驗平衡仍是核心難題。

受到平臺補貼的影響,線下商家也開始迎接潑天的流量。

Tims天好咖啡外賣負責人介紹,在外賣大戰的推動下,多家門店訂單量暴增,有門店漲了3倍。藉助平臺流量可以快速覆蓋非門店周邊的消費者,尤其是辦公區、住宅區等場景。

對於平臺間的競爭,無論是消費者還是商家都樂見其成。“消費者薅到了羊毛,我們增加了訂單。”有咖啡品牌市場負責人表示,“新平臺也帶來了新的增量,當然會對舊有平臺有影響,但總體來說,是有增量的。同時,平臺間的相互競爭,其實是增大了商家的話語權。本來是不敢對平臺大小聲的,現在可以拿着A平臺政策,和B平臺談。”

上述種種也給一線外賣騎手、店員們帶來了陡增的壓力,產能與效率如何平衡,依然要看長遠,而不是僅僅集中在某幾天。

“新入局者和跨界競爭者的持續涌現,驗證了行業中潛在競爭長期存在。”對此,浙江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袁哲指出,無論餐飲還是零售,行業主體是遍佈線下的實體商戶,供給高度分散,實體商戶可以依據自身發展所需切換平臺。和商戶類似,用戶、騎手等參與方,也可以自由選擇不同的平臺,用戶可以多方比價比質,騎手也可以通過衆包的形式,在多平臺靈活接單。“各方都有自主選擇權,企業纔有動力持續創新,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共同做大行業規模。”

三家混戰,誰會是真正的贏家尚未可知,但即時零售的新業態已意有所指,未來,供應鏈的深度整合能力將成爲競爭壁壘。平臺需要加強與區域經銷商、前置倉和品牌商的合作,提升醫藥、美妝等非標品的即時供應能力。

易觀分析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即時零售市場規模達1.2萬億元,不過行業前三名的市場總份額已從2020年的82%下降至67%。

中國信息協會數字經濟專業委員會執行會長趙溪也表示,拿出真金白銀直補,而不是讓商家出血,平臺應通過擔當一定的產業責任,來激活行業要素。

這輪外賣大戰,你覺得哪家巨頭優勢最大?爲什麼?

來評論區聊聊你的看法吧~

出品丨21財經客戶端 21熱點觀察室

來源丨21世紀經濟報道(陶力 易佳穎)、紅星新聞、南方日報、極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