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客島」小通知,大文章

來源:海外網

一些高校的錄取通知書,近日成了熱點。不是因爲燙金封面或設計巧思,而是因爲被挑出了“語病”。

比如“我校決定錄取你入XX學院(系)專業學習”,被指“句式雜糅”;又如“請你準時於二〇二五年八月十八日憑本通知書到校報到”,被指“語序不當”和“用詞不當”。對此,有校方迴應,將及時向學校招生辦反映相關情況,後續將研究如何改進。

與此同時,還有一些高校的錄取通知書,也被指出存在語病。

細察爭議語句,其實算不上什麼錯誤。比如上述錄取通知書,就有專家認爲主要在於不夠簡潔通順,而非語法硬傷。“錄取你入XX專業學習”雖動詞堆砌,卻表意清晰;“準時於某日”雖非常規語序,卻不致誤解。通知書的核心功能——告知錄取與報到信息——分毫無損。即便網友調侃“不如我寫的明白”,改出“你已被我校某某專業錄取”這樣的簡潔版,也不過是表達風格的優化。

還有人提出,這些被指摘的語句,已在這些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中沿用了多年,爲何今日被品頭論足?是如今的網友太挑剔了?從傳播角度看不難理解,以前高校錄取通知書只投遞給少數家庭,社會大衆很難看到;如今被曬在社交媒體上,放大了傳播面,可以任人點評了。

所以說,這件事本身並不複雜,但若多想幾步,就會發現,我們應該感謝這輪高校錄取通知書“語病”引發的熱議。因爲,上述語言瑕疵雖小,卻在提醒人們要保持對母語的敬畏心、尊重語言的規範性。

放大視野可以看到,當下社會,文字書寫與文法規範正遭遇集體性鈍感。由於使用場景的變化、技術工具的升級,不少人日漸滿足於信息的粗疏化傳遞,卻不在意語言表達的精準與美感。

將近20年前,流行歌曲就在唱“全世界都在學中國話”,如今學中文成了很多外國朋友的自覺選擇,成爲他們觸摸中國文化、發展自身的橋樑。面對此情此景,我們更得呵護好我們的母語,特別是在一些人眼中,把情緒輸出、把信息傳到,就可以了,不必追求語法,不用考慮修辭。這種簡單化表達,侵蝕了語言的嚴謹性。說到底,語言是思想的載體。語言不嚴謹,思考便難以周全。

因此,我們需要對母語保持莊重態度,既要認真規範表達,又得抵制語言污染,就像相聲裡說的,正經人怎麼能一嘴爐灰渣子?前不久《人民日報》發文指出,“黑話爛梗”等不規範表達,不僅侵蝕着語言本身的清晰度與美感,也會在不同羣體間製造溝通壁壘,甚至可能成爲不良文化的載體,說的也是這意思。

小通知,大文章。希望這次關於通知書的討論,能引發人們思考:社會能否在造梗偏愛與實用至上中,爲語言規範留存一方敬畏?錄取通知書是在通知準大學生入學,同時也是在“通知”我們:珍視母語吧,那是守護思想的根基、守護文化的命脈。

文/田獲三狐

來源/俠客島微信公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