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客島」容錯免責,爲幹事者撐腰

來源:海外網

最近,江蘇淮安清江浦區通報一起容錯免責案例,引發關注。

區管幹部謝某某在推進重大項目建設中,在缺少部分技術指標情況下,“分步容缺”辦理人防審批,讓企業搶出3個月工期、省下200餘萬元。相關企業事後及時補全材料,未發現謝某某謀取私利情形,當地不僅對謝某某容錯免責,還予以晉升。

新聞不大,卻引發熱議。

其他地區近期也發佈容錯典型案例。比如:湖北一村爲解決歷史遺留斷頭路問題跳過程序開工,徐州某區爲在汛期前解決水污染問題未批先建,南京某區引進科技人才時在手續問題上容缺辦理,等等。

這些容錯案例,有兩大特徵:

主觀上,辦事人員都是出於公心、不謀私利;

客觀上,沒有造成不良影響,甚至避免了更大損失。

2016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三個區分開來”,強調:

要把幹部在推進改革中因缺乏經驗、先行先試出現的失誤和錯誤,同明知故犯的違紀違法行爲區分開來;

把上級尚無明確限制的探索性試驗中的失誤和錯誤,同上級明令禁止後依然我行我素的違紀違法行爲區分開來;

把爲推動發展的無意過失,同爲謀取私利的違紀違法行爲區分開來。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強調,落實“三個區分開來”,激勵幹部開拓進取、幹事創業。

中央爲什麼要強調“三個區分開來”?就是看到改革有風險,探索過程中也可能出現失誤,因此既要嚴管、也要厚愛,通過完善容錯糾錯機制,營造有利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生態。

這些年,各地各部門也在結合實際探索經驗。

比如這次新聞的發生地清江浦,2024年推出了《關於建立靠前保護幹部“白名單”制度的實施辦法》,明確對探索型、創造型、改革型工作,特別是優化營商環境、推動重大項目、低效用地清理等8個方面重點工作,預判可能因先行先試、攻堅克難、搶抓機遇、化解風險等需要容錯的重大事項,進一步規範風險報備範圍、內容、方式等,讓容錯免責工作有規可依。

也有紀檢監察幹部總結,容錯要把握好6個維度——一看主觀動機,是無心之過還是有意爲之;二看客觀條件,是履責過失還是失責失職;三看用權軌跡,是民主決策還是任性妄爲;四看錯誤性質,是工作失誤還是違紀違法;五看危害程度,是輕微影響還是嚴重危害;六看應對措施,是主動糾錯還是放任無視。

各地發佈容錯免責典型案例,也是某種程度上的“以案釋法”,用更鮮活的案例、更具體的情景,幫廣大幹部統一思想、明確邊界,免除幹事創業的後顧之憂。

也要看到,容錯機制仍有很大完善空間。

幹部容錯的認定者,通常是各級黨委(黨組)及紀檢監察機關、組織部門。但這些部門的幹部,本身也面臨着“糾結”:

有幹部對媒體反映,自己對容錯機制“心中沒底”,“容”誰“不容”誰,往往是常委班子決定,特別是一把手的話語權很大。容錯機制更像是領導班子特事特辦的工具,而不是廣大幹部的“朋友”。

有幹部說,見過專門的舉報電話、舉報郵箱,何曾見過專門的容錯申訴熱線、容錯窗口?

還有一些領導幹部,擔當意識不強,存在不敢、不想、不願容錯糾錯的情況,擔心容錯結果不被舉報人認可而引發上訪、鬧訪等等。

這些難題如何破解,還要紀檢監察機關、組織部門多想辦法、出實招。改革最需要實幹,只有爲擔當者擔當、爲幹事者撐腰,才能讓廣大幹部在面臨做“太平官”還是“實幹者”的選擇題時,放下思想包袱,大膽選擇後者。

這次清江浦區不僅爲謝某某免責,還晉升其爲三級主任科員。不少網友說,這就是對幹部容錯機制的真實註腳、硬核撐腰。

文/雲歌、唯真

來源/俠客島微信公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