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雨潤“商山” 溫情護“未來” 陝西省商洛市未檢團隊創新構建“五化”工作模式
記者|王鐔 □孫梓瑜
責編|張晶
正文共1856個字,預計閱讀需6分鐘▼
在陝西省商洛市,一支名爲“商山細雨”的未成年人檢察團隊,以法治爲筆,以溫情爲墨,10餘年間織就一張覆蓋全市的未成年人保護網絡。這支由8名員額檢察官、18名檢察官助理及書記員組成的團隊,秉持“最有利於未成年人”原則,創新構建“網格化監管、實質化監督、常態化普法、多元化救助、數字化賦能”“五化”工作模式,先後獲評“全國維護婦女兒童權益先進集體”等國家級榮譽,成爲陝西未成年人司法保護的標杆。
“細雨”初心,從個案救助到品牌矩陣延伸
“商山細雨”的誕生,源於一場跨越13年的守護。2012年,不滿3歲的小卉(化名)和1歲的小杉(化名)因母親入獄成爲事實孤兒,商洛市人民檢察院未檢辦主任楊小芳在辦案時發現這一情況,立即協調民政、婦聯等部門解決其生活保障,並安排臨時監護人。此後10餘年,楊小芳每年兩次探望,風雨無阻。如今,小杉成爲縣裡的長跑冠軍,小卉進入職業學校學習護理。這段堅守,成爲“商山細雨”團隊的精神底色。
然而,團隊並未止步於個案救助。近年來,他們整合全市資源,統一品牌標識、工作機制和行動標準,形成“星系矩陣”效應。2023年,“商山細雨”團隊探索的“五化”工作模式入選“全省檢察機關十大改革創新項目”,成爲預防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典範。
雙向保護,懲戒與挽救並重
“司法懲戒不是終點,挽救重生纔是未檢工作的最高目標。”楊小芳表示,“商山細雨”團隊聯合相關部門,設立10處“未成年人觀護幫教基地”,覆蓋全市。涉罪未成年人在基地接受個性化幫教,21人通過懲戒與矯治重獲新生。
“您好,我是睢縣人民檢察院負責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的檢察官,想跟貴院對接一名涉罪未成年人的異地幫教工作……”2024年8月初,洛南縣人民檢察院未檢幹警接到這樣一個電話。經調查,5人系初犯、偶犯,睢縣檢察院依法作出附條件不起訴決定。兩地檢察官共同簽訂《附條件不起訴監督考察協議》,並聯閤家庭、社區制定幫教方案。“感謝檢察官給孩子改過自新的機會,我們會監督他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一名涉罪少年的父親在簽約現場哽咽道。這是商洛市首次開展跨省異地幫教,打破了地域限制,讓涉罪未成年人“在家門口”接受矯治。
2024年6月,因父親涉嫌犯罪被羈押,14歲的小勇(化名)輟學在家3個月。他的姑姑王女士向洛南縣檢察院求助:“孩子整天窩在家裡,彷彿一片黑壓壓的霧霾籠罩着這個家!”該院立即啓動多元救助機制,聯合相關部門爲王女士辦理臨時監護手續,每月發放900元救助金,並通過“未檢+慈善”項目提供心理疏導和物資援助。3個月後,小勇重返校園。“小勇今天終於上學去了!我們家的天‘亮’了!”王女士在電話中難掩激動。近3年來,商洛檢察機關共幫助12名輟學少年迴歸課堂,發放司法救助金47.5萬元。
黨建賦能,織密家校社聯合“防護網”
“‘商山細雨’不僅是品牌,更是一種責任。”商洛市檢察院副檢察長嶽軍表示。通過黨建賦能與法治教育雙輪驅動,商洛市正織就一張多方協同、標本兼治的未成年人綜合保護網。
2024年,該院創新“黨建+未檢”模式,成立未檢工作黨小組,推動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通過“黨建引領+政府支持”模式,聯合11個部門開展“關愛成長·共護花蕾”專項行動,整治侵害未成年人亂象;依託“黨建引領+社會支持”,與婦聯、關工委等部門建立3項長效合作機制,設立家庭教育指導站18個,發出督促監護令96份;深化“黨建引領+多元救助”,聯合律所、慈善機構打造“司法救助+民政保障+慈善慰問”體系,近3年救助涉案未成年人71人,發放救助金120萬元。
與此同時,法治教育從校園延伸至家庭社會,形成立體防護網。在商洛市建成的1062平方米法治教育基地內,孩子們通過VR體驗、模擬法庭等寓教於樂,86名檢察官擔任法治副校長,近3年開展法治宣講180場,覆蓋5萬師生;“雲課堂”覆蓋30所偏遠山區學校,輸送法治課程;公益訴訟精準發力,針對賓館違規接待未成年人、校園安全隱患等問題,發出檢察建議51份,整改率超90%。
2024年,鎮安縣人民檢察院通過公開聽證推動縣政府出臺校外託管班管理辦法,終結“小飯桌”亂象。“以前託管班無人管,現在有了‘緊箍咒’,家長終於放心了!”學生家長劉女士感嘆。
“檢察官像細雨一樣,默默滋潤我們成長。”一名受助少年的感言,道出“商山細雨”品牌的初心。從個案救助到體系創新,從司法懲戒到社會協同,商洛市檢察院以法治細雨浸潤商山,爲未成年人撐起一片法治晴空。
山高水長,步履未停。這支紮根秦嶺的未檢團隊,正以更堅實的步伐,書寫未成年人司法保護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