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卡脖子」效應驚動全球 臺灣材料廠為神山扮演關鍵後援

第十屆成材論壇邀請多家重要臺廠材料業企業領袖及專家分享臺灣材料在國際的實力與創新。左起爲前科技部長陳良基、宇川精密資深副總李文亮、智勝科技總經理楊偉文、僑力化工執行副總暨永續長蔡楚𬘭和新應材董事長詹文雄。記者簡永祥/攝影

中國大陸祭出稀土管制,讓美國川普政府驚覺很多重要產業恐被「卡脖子」,這也讓今年的成大材料論壇幾乎全數聚焦臺灣材料,探討「材料」在護國神山背後扮演的重要角色。

第十屆成材產業論壇今(7)日下午登場,並以「獨木不成林,神山材料羣雄並起」爲主題,聚焦探討臺灣各種特化材料在半導體先進封裝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並邀請五家代表臺灣半導體耗材實力的企業領袖與會分享,展現臺灣材料科技在國際舞臺上的深厚實力與創新能量。

參與論壇的成員包括智勝科技總經理楊偉文、新應材董事長詹文雄、前光洋科董事長,現任合一特用材料董事長馬堅勇、僑力化工執行副總暨永續長蔡楚𬘭和宇川精密資深副總李文亮,分享自身以創新、品質與市場敏銳度爲核心,推動企業文化再造與技術升級,帶領團隊積極開發高階研磨材料,擴展產品應用領域,並推行品質管理與流程優化。

五位與談人在談及稀土等重要材料多數被中國大陸掌握,是否因應護國神山同步進行「去中化」規畫,與談人一致澄清,主要是因應地緣政治及供應鏈重組和ESG的要求,進行關鍵材料多元化、避免供應鏈斷鏈及提升供應韌化的措施,更明確的形容詞應是「在地化」。

隨着主要客戶啓動國際佈局,五大材料廠都表示,已展開就近服務護國神山的佈局和規畫,不過,海外佈局因成本和很多法規差異性,還得審慎評估。

獲臺積電最佳供應商殊榮的新應材和僑立化工,都強調公司幾乎花費長達十年時間,才獲得神山認同並打入供應體系,足見臺廠本身必須技術實力足以和國際大廠匹敵,甚至超越,纔有成爲在地化的一員,並在全球ESG浪潮,掌握隨護國神山國際佈局的在地化商機。

國立臺灣大學名譽教授、前科技部部長陳良基也在這些論壇總結他的核心觀點說,過去透過臺灣業界的互相交流與合作,共同打造臺灣的護國神山羣,呼應了成大材料系友會的精神:一個人雖然跑得快,但一羣人才能走得遠。他相信,臺灣的材料技術能作爲半導體領先的最佳後盾,使臺灣成爲一個小小多山的島嶼。

陳良基並強調第十屆成材產業論壇的成功舉辦,象徵着臺灣材料產業從單一技術突破走向整體生態系共榮的轉型。論壇不僅見證了成大與產業界十年的合作成果,更爲下一個十年鋪下創新與共榮的新藍圖。

第十屆成材論壇邀請多家重要臺廠材料業企業領袖及專家分享臺灣材料在國際的實力與創新。記者簡永祥/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