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經濟牽動東南亞戰略供應鏈 學者專家:臺印可協作半導體、再生能源、先進製造領域

▲稀土牽動東南亞戰略供應鏈,印度以不同策略積極鞏固產業自組。(圖/翻攝自X/MinesMinIndia,下同)

記者陳弘修/綜合報導

印度經濟崛起後的發展計劃,在全球地緣政治利害關係的變動中,向來備受矚目。其中,由於稀土經濟具有高度未來主義,印度政府近年來也加大對稀土開採、加工及半導體制造的投資力度,透過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與數位印度(Digital India)等政策,推出多項吸引外資的作法。以2024年「Semicon India」計劃爲例,其與全球晶片業協會SEMI攜手,匯聚超過250家企業,希冀共同推動半導體生態系發展。

面臨全球稀土元素(Rare - earth element)供應與科技產業鏈重組的關鍵時刻,美國近來也積極展開與東南亞國家簽署關鍵礦產協議的動作,解決貿易不平衡問題的同時,也準備推動供應鏈多元化。

對此,在臺研究的印度學者建議,印度與臺灣可以逐步展開更密切的合作,兩地具備互補優勢,可在半導體、再生能源與先進製造領域展現出高度協同潛力。特別是,印度近年已加大對稀土勘探、加工及半導體制造的投資力度。例如,塔塔集團與臺灣力積電合作於古吉拉特邦設立晶圓廠,成爲印度邁向晶片自主的重要里程碑;富士康董事長劉揚偉獲頒印度勳章,肯定其推動電子製造投資的貢獻;國營企業IREL與民間合作加速稀土探勘與加工,建立更完整的國內產業鏈。

綜合外電與媒體報導,印度正持續透過技術合作與供應鏈多元化,減少對外依賴,並以更長遠的策略鞏固產業自主。有專家認爲,臺灣掌握全球九成以上先進製程晶片產能,在半導體制造與材料加工領域具有無可取代的地,臺灣企業在精密工程與再生能源設備方面的專業,也與印度的產業發展需求高度契合。

因此,未來的合作可以有多種方向,比方說,稀土共同勘探與精煉可結合臺灣技術與印度資源、技術移轉與研發合作開發高效環保的稀土精煉技術、共同建立半導體制造基地,以整合製造能量與專業技術,亦或是在印度設立臺商產業園區,吸引中小企業供應鏈轉移印度國內推動投資並確保其稀土開採和加工,進一步工同發展稀土產業。

另外,熟悉印度政經發展的專家也指出,印度正持續透過技術合作與供應鏈多元化,減少對外依賴,並以更長遠的策略鞏固產業自主。臺印雙邊貿易額已於2024年突破106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目前也有超過200家臺灣企業在印度電子與石化產業投資,顯示經濟互賴正快速深化。

印度有豐沛資源與製造能力,加上臺灣的科技創新與工程技術,未來的確可形塑一條連結南亞與東亞的全新戰略供應鏈。如果印度與臺灣透過半導體與稀土供應鏈的協作,不僅能強化經濟韌性,也有助於共同提升在區域框架下的戰略地位,這樣的合作不僅是經濟契機,也是雙方確保供應鏈安全與科技自主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