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觀察】雷軍劫要渡,小米車不停
互聯網思維改寫格局的最大考驗,是如何用產品定力解決產品爭議。
5月22日晚,小米15週年新品發佈會,小米CEO雷軍講滿全場。首款自研芯片玄戒O1、搭載玄戒O1的小米手機S15 Pro、小米SUV新車YU7等悉數亮相。
重磅產品之外,公衆也關注雷軍會以何種姿態回到舞臺中央——近兩個月,因小米SU7事故、小米SU7 Ultra"挖孔門"等事件,雷軍和小米一度在輿論中低調,又逐漸恢復聲量。發佈會上的雷軍,沒再直接提及相關爭議,但每一個技術參數的字斟句酌裡,每一幀產品演示的PPT細節中,不難看出自證的倔強與清醒。
"無論高峰低谷,無論順境逆境,技術爲本,不斷向前,這就是小米的成長之路",談及15年創業雷軍如是說,談及小米芯片之路,他又說"後來者一開始肯定不完美,總會被嘲笑、被懷疑,但後來者總有機會","無論前方有多少困難,我們都絕不放棄,我們一定會堅持下去"。
這些表態同樣適用於更大的語境。
小米手機趟進了深水區,小米汽車剛上快車道就遇到了波折。在輿論場回答"是否操之過急"的質疑並不容易,在競技場渡過千錘百煉的劫更不容易。
很多時候,競爭看似新舊勢力對壘決定一切,但實際上更要平衡商業策略與認知裂痕。避免自己犯錯,比擊敗對手困難,否則昨天還是營銷奇蹟,今天就成了公關危機。
不久前的小米內部會上雷軍反思,"公衆對我們的期待和要求遠超了想象""15歲的小米,不再是行業的新人,我們在任何一個產業裡面都沒有了新手保護期"。
其實,整個新能源車行業都沒了新手保護期。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今年1—4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爲442.9萬輛和430萬輛,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在汽車新車總銷量中的佔比爲42.7%。
形勢大好,但競爭異常激烈。在國補持續退坡、車企價格戰等多重因素影響下,新能源淘汰賽司空見慣,有的造車新勢力逐漸消失,而賣得不錯的品牌也會遭遇類似事故或性能爭議。
針對引發較大公衆關注的問題,監管部門對"智駕""隱藏式門把手""動力電池新國標"等新能源汽車產品和功能的整頓或規範漸趨加強。
但放眼未來,新能源汽車的成長之路難免還有坑坑窪窪,無論對雷軍個人還是對小米汽車,劫要真真切切地渡,車還要繼續堅定地開。
而對企業而言,一個組織從青澀走向成熟、從龐大走向偉大,在真正成功的前夜,通常會經歷痛苦的危機淬鍊,阿里騰訊曾經如是,小米當下如是。一旦淬鍊成功,"黑歷史"也會迸發強勁的生命力。
"疾風知勁草,路遙知馬力",雷軍再度借用數度提及的箴言,爲發佈會收尾。
北京商報評論員 張緒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