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觀察】機器人一腳踏入“性價比”時代
一年一度的世界機器人大會比以往更吸睛。200多家機器人企業帶來1500多件展品,機器人集體"出道"的畫面,足以劇透未來。
拳打腳踢的炫酷技能,企業手握的億元訂單,各種場景下越來越濃的"人味"⋯⋯在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的熱鬧背後,是一條在政策孵化、資本熱捧、企業激烈競爭之下,快速成長的火熱賽道。
產業大有可爲,企業的行動最能說明一切。
各家國產機器人廠商摩拳擦掌,一展所長。大家與時間賽跑、與價格爭鋒,一邊向投資者炫技,一邊努力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
宇樹用一整面展臺外牆打廣告,王興興說把公司上市當"高考";加速進化在進化的除了足球"運動員"的競技水平,還有與C端充分互動的社交能力;傲鯊想要展示的不僅有特殊場景下的工業級產品,還有更多千元級別的民用產品。
大衆肉眼可見的,具身智能的軟硬件條件處於加快成熟的勃發狀態,一衆公司開始踐行產品量產和應用落地,因而2025年被一些市場人士視爲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
在國內之所以能夠量產,必然在於買家與賣家的雙向奔赴。成本降下來了,圍繞核心零部件,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做出相當甚至更好的性能。
硬件方面,不僅國內的機器人,連海外巨頭的不少零部件合作方都在中國。而隨着大模型的發展,強化學習和算力成本也在大幅降低。
從卷技術到卷落地,從單打獨鬥到區域組團出擊,從具身最火到"局部"也火,每個趨勢之下,都是機器人與人越來越近的寫照。
機器人能火起來,更需要被用起來。
這也是爲何有人說,相比於汽車工廠需要機器人,機器人更需要汽車工廠。
機器人不僅需要訂單,也需要在訂單中完成"最後一公里"的實訓。以靈巧手爲代表,這隻手究竟能實現怎樣的靈活度,加載怎樣的技能包,仍然需要專業工廠實訓數據來逐漸掌握。
未來,看到這些鋼筋鐵骨最多的地方,不在實驗室,不在展臺,不在冰冷的櫥窗,而是應在車廠、倉庫、冷鏈物流等現實場景中。
機器人不是科技玩具。跳街舞、翻跟頭、打拳擊看久了誰都會膩。進入消費級市場,價格同樣是關鍵。
從高攀不起到總有一款適合你,作爲一款產品,從表演真正走向好用,纔是機器人的必然路徑,不過這需要時間。
以前所未有的熱度破圈,打破大衆認知盲點,走入尋常百姓家,再以前所未有的深度滲透產業鏈,與更多行業深度合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機器人要穿越週期,跨過技能關,邁過成本關。
當優理奇機器人喊出"全場最低價8.8萬元",宇樹科技推出新品起售價僅爲3.99萬元。極致的性價比究竟在誰的身上可以被驗證,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答案。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等待交付的下半年,這些機器人已經一腳踏入"性價比"時代。
北京商報評論員 陶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