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觀察】匯改20年,人民幣大踏步

從"融入全球"到"影響全球",人民幣20年的成長讓世界爲之矚目。

2005年7月21日,那個被載入金融史的夜晚,註定不凡。正是在這一夜,人民銀行宣佈:人民幣匯率不再單一盯住美元,轉而實行"參考一籃子貨幣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匯改"靴子"落地,不僅因爲匯改打破了全球金融市場對人民幣匯率機制的固有預期,也預示着新的全球貨幣格局由此發生改變。

20年來,人民幣蛻變堪稱一場"大踏步"的進化,每一步都印刻着"市場化"與"穩定性"的平衡智慧。

在匯率形成機制的演進中,它走出了一條清晰的"漸進式"路徑:從早年單一盯住美元的"固定錨",到如今以市場供求爲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調節的"彈性浮動",完成了從"行政定價"到"市場主導"的質變。

這一路並非坦途,歷經多輪升貶值交替的考驗,卻在國際金融危機的驚濤、中美經貿摩擦的風浪中站穩了腳跟。

無數實踐證明,這套制度紮根中國經濟土壤,兼具靈活性與抗風險能力。其中,2015年"811 匯改"堪稱關鍵一躍:面對短期資本外流壓力,中國沒有退回"強管制"的老路,而是以"完善中間價形成機制"破局,通過引入"逆週期因子"引導市場預期,最終以制度改革化解波動,堪稱以市場化思維應對風險的典範。

國際化的征程上,人民幣更實現了走向"核心圈"的躍升。20年前,它還是全球貨幣體系中不起眼的"配角",如今,已成長爲全球第四大活躍貨幣。越來越多的國家在外匯儲備中爲人民幣開闢專屬"倉位",這背後,是市場對人民幣信用的自發認可。

放到全球貨幣體系的座標系中,這場蛻變更具深意。2005年,全球貨幣體系由美元主導,人民幣難有話語權。20年後,在"去美元化"趨勢下,人民幣躍升爲新興市場國家"貨幣多元化"戰略的核心選項,推動全球貨幣體系從"單極"向"多極"轉型。

風險防控能力的躍遷,更是創造了多個奇蹟。人民幣的"抗壓基因"已從"有限防禦"進化爲"韌性生長"。

這背後蘊含着諸多智慧,3.3萬億美元外匯儲備是"壓艙石","宏觀審慎+微觀監管"兩位一體管理框架是"調節器",匯率雙向波動是"泄壓閥",資本流動管理則像"智能濾網"。既能抵禦短期投機資本的"快進快出",又不阻礙實體經濟的"正常輸血"。

當然,"今非昔比"不意味着"完美無缺"。人民幣在資本項目可兌換、國際定價權、跨境循環便利性方面仍有廣闊的精進空間。

不可否認的是,20年前,世界談論人民幣時,焦點是"中國會不會改變匯率";20年後,世界談論的是"人民幣將如何影響全球"。

人民幣"今非昔比",站上新的歷史起點。在外部不確定性加劇、國內新舊動能轉換承壓的當下,讓匯率更靈活地扮演"宏觀經濟自動穩定器"的角色,進一步深化市場化改革,既是應對挑戰的必然選擇,更是面向"下一個20年"的戰略佈局。

北京商報評論員嶽品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