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觀察】直播間:“能量”越大責任越大

30歲還來得及的"增高神藥"、3元石頭冒充1888的綠髮晶、主播切片帶貨課被指"割韭菜"、屢屢被神化的葉黃素、拆卡15分鐘花費1500元的盲卡……直播間翻車經常有,逢上國際消費者權益日,被曝光的尤其多。

看似"3·15"盯上了直播間,又何嘗不是利益和權益糾葛在直播間的集中化表現。近幾年,帶貨大收益引領大趨勢,但直播間的"能量"越大責任越大,被審視是企業壓力,也是糾偏動力。

"3·15"是輿論聚焦的標尺,丈量消費丈量市場,劃破直播間的光鮮幕布,躲在幕布之後的是直播間的商業與法理。

直播電商在全社會零售的佔比越來越大,並重構了"人貨場"關係,本是信任經濟的試驗田。一方面,消費者因對主播的喜愛,產生購買衝動、形成復購習慣;另一方面,消費者因對平臺的依賴,降低決策成本、提高消費效率。

但當"翻車"成爲直播間高頻詞,當"割韭成爲菜"儼然成爲認知標籤,信任鏈條的崩壞便會從個體事件升級爲行業危機。就像接連出現的薇婭、小楊哥、東北雨姐等大主播風波,衝擊的消費信心,蔓延到所有主播生態。

低價是否必然伴隨品控風險?審覈能力難以覆蓋海量商品?顯性違規易躲,灰色地帶難防。指標比較明確的食品安全問題,尚且屢屢出事,保健品、珠寶玉石等標準模糊的領域,將責任推諉給所謂"行業特性",實難服衆。

亂象頻發,並非否定直播間商業價值的理由,反而凸顯規範其發展的緊迫性。治理的邏輯需要多線並行。

於監管,事前築堤好過事後滅火。能否建立直播商品分類分級審覈機制,對保健品、珠寶等高風險弱標準品類,實施類似於"白名單"准入?

於平臺,更細緻的帶貨規則,使主播重新校準利與責的座標。又比如虛假宣傳治理,平臺AI有沒有可能實時監測帶貨話術,對"根治疾病""絕對有效"等營銷紅線自動預警。

於頭部主播、MCN機構和企業,從卷低價到卷品質,新的競爭壁壘要從專業選品團隊和專業質檢人員建起。

諸如消費者權益保證金,直播行業社會監督員……林林總總的護航舉措,或許增加運營成本,主動擁抱責任方能做到業績長虹。

直播間是技術賦予商業的財富密碼,掌控密碼需要敬畏之心。當麥克風傳遞"123上鍊接"時,在考驗信任經濟的底線;當鏡頭對準主播和商品時,也在記錄新商業文明的成色。

小楊哥的幽默、羅永浩的犀利、董宇輝的睿智、李佳琦的精緻、東北雨姐的質樸……這個市場的繁榮和諸多個體的成功,一定是從美好開始的,也會因能量與責任的不對等,按下暫停鍵甚至停止鍵。

守住美好,一定是能量和責任的共生。

北京商報評論員 張緒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