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西里來了“機器藏羚羊”(一週科技觀察)
劉詩瑤
近日,在可可西里無人區深處的卓乃湖,一隻“機器藏羚羊”成功“潛入”藏羚羊羣,與羊羣一起移動遷徙。“機器藏羚羊”能夠突破人類觀測野生動物的常規距離限制,更全面觀察藏羚羊。此外,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員還有望通過“機器藏羚羊”實現對藏羚羊的羊糞、胎盤採樣,爲藏羚羊行爲研究提供更精準、可靠的數據。
具身智能機器人助力野生動物保護和生態環境治理,是科技創新支撐生態文明建設又一生動實踐。科技發展與生態保護提升“雙向奔赴”,這樣的實踐正越來越多。
自然資源“上戶口”前,都需要“摸家底”、建檔案,這也離不開科技護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團隊利用衛星遙感技術等,建立起“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監測體系,尤其針對林地、農作物、水資源等關鍵指標的監測和評估,爲生態公益林補償收益、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等多種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提供了數據支撐。
同樣探究全球氣候變暖和環境變化,離不開對極地冰川的科學研究。日前,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在《自然·地球科學》雜誌上發文,藉助機器學習技術構建出可用於量化冰川侵蝕速率的方程,估算了全球超過18萬座冰川的侵蝕速率,這爲進一步揭開地球奧秘、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新的科學工具。
清潔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對生態保護和綠色低碳發展至關重要。我國也正在加大科技投入,抓緊佈局清潔能源和低碳技術的發展。前不久,“華龍一號”核電機組又添新成員,中核集團浙江金七門核電1號機組核島混凝土澆築啓動。該項目全部建成後,預計年發電量達到550億千瓦時。在三峽集團江蘇大豐800兆瓦海上風電項目,我國首個搭載氣象雷達的海上升壓站日前完成安裝,該設施將實現海洋氣象精細化監測與海上風電場高效運行的協同應用,爲海上清潔能源開發提供新模式。
高效治理工業廢水,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數據支撐精細化監管機動車排放……走綠色低碳發展之路,處處需要科技做支撐。作爲生產清潔能源的大基地,浩蕩江水在白鶴灘水電站匯聚成巨量綠電。最近,一套安全監測自動化系統在這裡投入運行,它接入了上萬臺(套)監測設備,實時捕捉白鶴灘水電站變形、滲流、應力應變和溫度等關鍵信息,實現全流程的智能處理、分析評價與自動預警,守護綠色引擎。
科學研究還能發掘更多環保材料。木質素是一種廣泛存在於陸地植物細胞壁中的複雜聚合物,也是木材工業的重要副產品。芬蘭于韋斯屈萊大學一項新研究顯示,木質素具有廣譜抗病毒和抗細菌作用,並有望成爲塗料、包裝材料或消毒產品等領域合成抗菌劑的綠色替代品。
新質生產力也是綠色生產力。期待更多科學認識和先進技術應用到生態文明建設中來,讓科技創新賦能綠色發展,營造更美麗的地球家園。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25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