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觀察】4萬億“重獎”長期主義者

市值突破4萬億美元,賺得盆滿鉢滿的不只英偉達和投資者,這似乎已經是整個AI羣體的振奮。表面上是股價、市值,背後充盈了AI所帶來的利潤和信心。

放到更大的行業背景,從AlphaGo圍棋熱到AI"小龍小虎",再到GPT"百模大戰"、人形機器人屢屢出圈……AI細分市場儘管熱鬧不斷,從業者和觀察者依然需要不停地找證據,依然免不了對高高低低成長曲線的擔憂。

AI淘金潮中,英偉達一直被描述爲"賣鏟子的"。當這個角色風光無限,市場用真金白銀買單,堅信人工智能就是未來。在充滿希望及不確定性的領域,資本也好,用戶也罷,對明星企業、超級產品的推崇,能給懷有疑慮的羣體吃下"定心丸"。

更重要的是,4萬億美元告訴我們,堅持"賣鏟子",賣"好鏟子",做技術的長期主義者,鉅額財富是順其自然的褒獎。英偉達用30餘年證實了這一點,圍繞GPU這一項業務,其可以從芯片邊緣跟隨者,變身AI算力定義者。

屹立潮頭不倒,是很多企業的夢想,卻難於登天。技術迭代速度太快的科技行業尤甚,諾基亞不行,英特爾不行,雅虎不行,蘋果也不行。能夠熬過低谷穿越週期,就很幸福。

穿越週期的成功者,往往是持續深耕底層技術的長期主義者。它們需要在篤定的方向上,十年如一日地投入研發、打磨產品、構建生態,哪怕短期內看不到回報,甚至面臨質疑。

某些時候,它們也會基於戰略或戰術考量,去追逐風口見招拆招。但姿態是審慎的,它們對風口的斟酌不會因小失大,不會放棄基本盤。

英偉達早期常被認爲是遊戲企業,爲遊戲設備提供加速,並不在科技版圖羣雄逐鹿的中心地帶。及至加密貨幣繁榮和AI時代的到來,英偉達的身份先後變成"挖礦專家"和"AI巨頭"。但如前所述,它乾的事情從沒變過:GPU和算力。

甚至當人們初始羅列AI門面時,谷歌、微軟、OpenAI、蘋果……都比英偉達豪橫。一晃兩三年,AI豐厚的利潤讓英偉達賺了,全球市值的王座也被它拿下。

在科技創新的宏大敘事裡,真正的金礦經常屬於肯於、善於在底層掘井的人。他們選擇了一條看似後端、實則穩健的道路——不動容於喧囂,不畏懼於週期。

有人說AI的紅利方纔展現,有人說AI的格局被巨頭壟斷。如果把週期拉長到未來十年,下一個萬億美元可能還沒進入主流視野,現在的萬億美元可能隨着雨打風吹去。要知道,十年前英偉達市值在百億美元徘徊,如今被超越的一些巨頭當時已經數千億美元。

做難而正確的事,做技術的長期主義者,市場會回饋華麗的報表。

北京商報評論員 張緒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