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青山碧水映初心

森林覆蓋率達61.7%,宜林荒山荒地綠化率達95.8%,丹江口水庫水質穩定保持在Ⅱ類以上標準……近日,筆者行走在渠首淅川,滿目綠意、蓬勃盎然。

淅川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核心水源區和渠首所在地。近年來,該縣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聚焦“兩高四着力”,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爲主線,探索出一條水清民富縣強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鐵腕護水 築牢生態屏障

“如今這水,捧起來就能喝,清亮得很!”在香花鎮宋崗碼頭,張小偉走在水庫邊,忍不住感慨。過去,張小偉是香花鎮有名的養魚大戶,發展網箱近百個,在江面上搞着漁家樂,一年收入十來萬元。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以來,淅川縣取締庫區水上餐飲船及5萬餘箱養魚網箱,家中三代以捕魚爲生的張小偉,積極響應號召,第一時間上交了漁船漁具,“上岸”辦起了農家樂。

不僅如此,面對政治責任和歷史使命,淅川“壯士斷腕”:關停並轉污染企業380餘家,取締匯水區內畜禽養殖場600餘家……這些曾被視爲“生計來源”的產業和設施,因威脅水質安全被果斷清退,爲一庫碧水挪出了生態空間。

拆,只是第一步。集山區、庫區於一體的淅川縣,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境內石漠化面積達到125萬畝,更有55萬畝是重度石漠化,影響水庫水質安全。如何讓裸露的山體披上綠裝,讓岸線生機盎然?淅川全力向石漠化進軍,大規模推進植樹造林。

在大石橋鄉,護林員石俊俠高舉“防火宣傳小喇叭”,穿山嶺、鑽密林,20年來以山爲家、以林爲伴,守護着這片“綠色長城”。

“石頭山上種樹不容易,沒有路,車上不去,只能肩挑背扛送苗上山,在石頭坑裡挖穴培土。”石俊俠說起造林時的情景,時隔多年仍充滿感慨。沒有路,就人工挖溝,人工擡樹;沒有水,小苗不好活,就自創“酒瓶滴灌”法,讓水慢慢滲入。

通水以來,淅川縣發揚螞蟻啃骨頭精神,全力向石漠化進軍。創新合同化造林方法,累計完成人工造林50多萬畝,沿庫區打造5000畝以上石漠化造林點12個,治理石漠化38.2萬畝,森林覆蓋率由“十二五”末的45.7%提升到61.7%,庫區綠色屏障初步形成。

點綠成金 產業轉型升級

“每年七八月,全國各地的客商都會上門收購,咱淅川杏李的名聲越來越響!”在老城鎮葉溝村,種植大戶陳峰剛剛裝好一車杏李發往上海。

老城鎮21個行政村村村環庫、戶戶臨江,2016年以來,該鎮大力發展耐旱、耐瘠薄的杏李產業,在嚴守生態紅線的同時,帶領羣衆增收致富。

老城鎮的杏李產業是淅川縣生態產業發展的縮影。近年來,淅川縣先後整合各類資金12.8億元,發展柑橘、大櫻桃、杏李等生態林果23萬畝,帶動庫區10萬羣衆增收致富。

走進九重鎮唐王橋村,藍天白雲下,萬畝金銀花樹佈滿山野。

“金銀花根系發達,具有保水固土作用,既不造成污染,又能幫助羣衆增收致富。”唐王橋村黨支部書記高申豹介紹,該村引入福森集團中藥材種植開發有限公司,採用“公司+基地+農戶”模式發展金銀花種植,實現年產值3億元以上。

近年來,淅川縣不斷優化中藥材品種佈局,初步形成科學化育苗、標準化種植、規模化倉儲、訂單化收購的全鏈條產業發展格局。目前,該縣中藥材種植品種有60餘個,集中連片發展金銀花、柴胡、迷迭香等中藥材品種40多個,種植面積達14.7萬餘畝,培育中藥材種植企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80餘家(個),近3萬戶農戶參與中藥材種植,戶均增收6000元以上。

生態惠民 擦亮文旅名片

“這裡不但免費開放,而且水質乾淨,配備有安全員,是暑假帶娃的好去處!”在淅川溼地公園戶外游泳場,遊客周蘭正帶着孩子快樂戲水。

坐擁丹江溼地、伏牛山餘脈等優質生態資源,淅川夏季氣候涼爽宜人,發展避暑旅遊優勢得天獨厚。近年來,該縣實施植綠造景、提檔升級,探索林旅融合模式,支持重點鄉鎮打造“林旅融合”樣板。

在馬蹬鎮,一條10公里長的“彩虹路”引人注目,道路兩旁沿江長廊、農家樂星羅棋佈;一輛輛觀光大巴川流不息……

這條旅遊專線把丹江大觀苑、八仙洞等景區遊與蘇莊村、石橋村等鄉村遊串聯在一起,十分方便。如今,依託豐富的旅遊資源,馬蹬鎮共有108戶村民辦起了農家樂,戶均年收入10萬元以上。

同時,淅川縣實施“旅遊+”“+旅遊”,以多業態融合激活文旅文創高質量發展。

做精民宿遊,打造環景區、環庫區等特色民宿集羣,民宿經濟成爲新的增長點。

做優研學遊,推出南水北調探源遊、移民文化尋根遊等主題旅遊線路,建成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館等研學基地9處,年接待量30萬人次。

做活美食遊,以丹江魚宴和荊紫關八大件爲重點,打造上億厚街和荊紫關明清一條街等美食街區。

一串串亮眼的數字,丈量着淅川文旅發展的堅實步伐:全縣已培育3A級以上景區6家、國家鄉村旅遊重點村1個、省級旅遊度假區1個,集中培育省級鄉村康養旅遊示範村5個、鄉村旅遊特色村36個,發展農家樂700餘家,帶動2萬餘人端上了“旅遊飯碗”。今年上半年,全縣接待遊客572.5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超47.8億元,“渠首淅川,中原看海”旅遊品牌越叫越響。(來源:淅川縣委宣傳部 作者:李金杭 盧晉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