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美好評|一池清水一片蔭 淅川“涼”策暖民心

三伏天裡,熱浪滾滾。走進淅川縣商聖街道幸福社區納涼點,81歲的李定真老人搖着蒲扇笑道:“這兒有空調、有茶水,還能和老夥計嘮嗑,比窩在家強多嘍!”在老鸛河溼地公園的免費游泳場,孩子撲騰着水花,家長周蘭一臉欣慰:“水質乾淨還安全,娃們可算找到撒歡地兒了!”這個夏天,讓淅川百姓感覺倍爽的事,毫無疑問就是城區一口氣免費開放了36處納涼點和戶外游泳場。

政府主不主動,羣衆心裡最清楚,天再熱,不能冷了百姓的心。高溫來襲是“烤驗”,解難是人責。7月剛入伏,淅川縣就提前摸排需求,整合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社區日間照料中心、電影院等36處具備納涼條件的場所,於7月16日全面開放,每天開放時間拉長到9個半小時以上,配套的空調、開水、桌椅、書籍、棋牌、公益電影、防暑藥品等,有效滿足羣衆的多層次納涼休閒需求。環衛工老張在龍城街道納涼點灌滿水壺,感慨道:“以前蹲樹蔭下擦汗,現在坐着吹冷風,政府這事兒辦到咱心坎上了!”

便民實不實在,關鍵看細節,免費不是口號,安全貼心纔是真章。納涼點中午不打烊,空調持續運行降溫,學習休閒娛樂都不誤。游泳場的設計更見巧思。作爲南水北調核心水源地,淅川對水質毫不含糊:活水從東風渠引入,經三級湖泊沉澱,污水專門處理達標才排放。“這裡的水不深不淺、水質乾淨,還免費開放!這個夏天孩子玩樂有去處了!”在淅川縣溼地公園戶外游泳場,家長周蘭正帶着孩子快樂的玩水。

服務精不精準,百姓最有發言權,分得清老小需求,才當得好人民羣衆“貼心人”。“一刀切”解不了百樣難。紅旗社區納涼點裡,72歲的周玉傑老人正專心閱讀摘抄,他說社區納涼點安靜涼爽,書本也多,在這讀書就是一種享受,他還在社區讀書會上分享了讀書心得。在各納涼點也都活躍着青少年學生的身影,有的在看書,有的在拼積木,有的在學剪紙。影劇院推出“消夏電影季”,每天播放老少皆宜的經典電影。外賣員小李跑進范蠡公園納涼點,咕咚灌下半杯涼茶,他說接單間隙能歇個腳,手機充會兒電,又能跑半天。從怕寂寞的老人、放暑假的娃,到奔波的勞動者,各得其便,纔是真周到。

惠民能不能持久,關鍵看恆心,清涼一陣風,不如四季常青。淅川的“涼”方不是臨時起意。回看近年春節、“五一”公交免費坐,城鄉跑個親戚省下幾十塊;機關單位停車場夜間開放,居民停車不再“打游擊”;農家中心書屋遍地開花,農閒時有了充電站;就連城管勸攤販都輕聲細語,“柔性執法”讓街坊豎起大拇指。而今夏的納涼點、游泳場,正是這條惠民鏈上的新鈕釦。正如納涼的羣衆們所言:“冬送暖夏送涼,功夫在平時。羣衆舒服了,社會就和諧了。”

筆者認爲評判政府工作,百姓的“體感溫度”最真實。納涼點裡,老人一句“比家舒坦”;泳池中,孩子一串咯咯笑聲——這些就是淅川民生答卷的滿分印記。沒有驚天動地的口號,只有俯身貼地的實幹。把羣衆“盼的事”變成政府“乾的事”,把“免費開放”四個字,紮紮實實寫進酷暑裡的每一縷清風、每一泓碧波中。這樣的“涼”策,涼了身,更暖了心。(作者:杜增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