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北邊緣化 臺南市議員批發展受限、促修法讓「縣市離婚」
臺南市國民黨籍議員蔡育輝(中)、方一峰(右)指「縣市離婚」,溪北各區纔可能重生。記者周宗禎/攝影
臺南市國民黨議員批評縣市合併後,原臺南縣溪北17區因資源分配失衡,人口15年來流失超過5萬人,並痛斥地方制度法是「只准合併、不準分開」的惡法,要求中央修法讓溪北居民可公投「縣市離婚」,重回臺南縣纔有重生可能。市府反駁指出,問題不在縣市合併,而是國民黨長期「重北輕南」及亂修財劃法,真正該改革的是粗暴通過的財劃法。
議員蔡育輝、方一峰指出,縣市合併前溪北人口50萬8301人,15年後減少5萬4550人,降至45萬3751人,流失率逾1成,但人口仍多於宜蘭、基隆、花蓮、嘉義市、臺東、金門、澎湖、連江8縣市。以丹娜絲颱風造成溪北逾2萬戶老宅屋頂受損爲例,因屬國土保育或農業發展地區,不僅產業發展受限,房屋重建也很困難。
顏姓受災戶說,基層的心聲是「南北要均衡」,溪北建設、資源顯著不足,導致天災發生後難以及時應變,這次風災至今近兩個月,災區仍未完全復原。
對此,市府強調,近年已將產業升級與新園區規畫落腳溪北,包括麻豆工業區、七股科技工業區、柳科三期等,並爭取工研院機器人應用研發中心設於六甲,帶動智慧製造與高科技產業能量進駐。公共建設、治水投資與產業園區開發成果,遠超過縣市分治時期。今年7月統計,新營、麻豆、大內、學甲、西港等區均呈現「遷入大於遷出」,人口逐漸迴流,顯示發展動能。
市府指,人口總數減少主因是少子化與老化,並非單一區域政策可逆轉。但「社會增加」數據已證明溪北承接南科外溢效應逐步展現成果。溪北要發展靠的不是分家而是合作,應跨越黨派,爭取合理財源分配。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