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探路擴容中小學體育運動“大課間” “多”出來的40分鐘

武漢市光谷十小,大課間孩子們在練習打籃球。武漢市教育局供圖

上午大課間時分,武漢市育才小學的操場上熱鬧非凡:三五成羣的孩子們揮動彩繩開展跳繩比賽,羽毛球在空中劃出優美弧線,還有學生結伴漫步於操場周邊,歡聲笑語迴盪……蓬勃的朝氣與初夏暖陽交織出的校園生動圖景,在這裡已成爲日常。

今年春季學期以來,武漢市在落實體育課的前提下,全市推進初中、小學每節課由45分鐘調整爲40分鐘,對每天8節課“多”出來的40分鐘進行了重新分配:大課間由25-30分鐘延長到40分鐘,成爲進入課表的體育娛樂“超級大課間”,剩下的25-30分鐘則用於下午課後運動或課後託管興趣活動。特色操、太極拳、功夫扇……校園裡“各美其美”,引領孩子們與同伴一起在陽光下“動起來、跳起來、笑起來”。

變化與兩年前啓動的一場改革有關。

從2023年秋季開始,武漢市以增強體育鍛煉活動爲“小切口”,通過改變中小學校書記校長考覈評價辦法,撬動教育“風向標”由“成績優先”向“健康第一”轉變。在試點的第一年裡,武漢市100所中小學校20.25萬名學生體質健康優良率提升近20%,近視率下降1.83%。

“更重要的是,全市中小學校書記校長的教育理念發生了變化,教育生態明顯優化。”武漢市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李超說。

緣起

每天上午的40分鐘大課間,武漢市西大街小學一年級2班的徐渃浠最期待的是到操場上做“哪吒操”。動感十足的音樂響起,全校師生一起踢腿擺臂,蹦蹦跳跳。“若前方無路,我便踏出一條路”,歌曲裡伴有電影《哪吒》臺詞,一套操做下來,徐渃浠感覺自己也化身“小哪吒”,活力滿滿。

與此同時,師生們還會打太極拳、做八段錦、跳“Tabata”健身操等。這些特色操分部位鍛鍊、定期更換,以確保學生大課間運動不重樣,鍛鍊、歡樂兩不誤。

在武漢市礄口區韓家墩小學,三年級學生顧桓睿喜歡在大課間與小夥伴們踢毽子,一年級的武鈺姝最愛的是與同學們用沙包玩跳房子闖關遊戲,40分鐘的大課間足夠大家“玩個痛快”。

在礄口區一所重點中學,有教師注意到,以前大課間老師偶爾拖堂一會兒,孩子們討論一下課堂上沒聽懂的內容,上個廁所都得跑步去;延長至40分鐘後,班上的同學一起下樓運動、一起聊天享受陽光播撒的操場,回教室時眼裡閃着光,有的身後彆着一副乒乓球拍,“精神頭更足了”。

武漢市江夏區藏龍第三小學的課表上,上午第二、三節課之間的10時至10時40分,是“大課間”時間;15時35分下午第二節課結束,接着是課間10分鐘、40分鐘“課外活動”,也用於學生運動鍛鍊。

李超有時會悄悄來到一些學校的操場邊,看看大課間孩子們到底“動得怎麼樣”“玩得是否盡興”。

在全國各地,中小學大課間爲30分鐘左右,武漢爲什麼一下延長到40分鐘,還固定爲“一節課”?

這與幾年前李超履新武漢市教育局時瞭解到的一組揪心數據有關。

其時,他手中拿到的一份材料顯示,在全國多地,近年每逢開學典禮暨升旗儀式,凡是上千人的校園,常常會有一兩個學生暈倒;有時,在兩三千人規模的學校,暈倒的學生可能達到四五個。有學校甚至提前給學生髮糖果,以防止因體質不良引發的暈倒現象。

“沒有想到孩子們的健康狀況已經到了這種地步。”李超大學就讀於師範院校,還曾在中學做過教師,此次在黨政部門工作多年後重回教育戰線,他很快注意到,中小學校園裡,越來越多的孩子由於近視成了“小眼鏡”;一些孩子因營養過剩、缺乏鍛鍊體重超標,成了“小胖墩”;此外還有不少孩子面臨心理困境,更令人憂心。

“教育首先是培養什麼樣的人。”李超談到,每個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與未來,多年來,家長們從胎教、教孩子兩三歲背古詩、學前就送各類培訓班“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到上學後各種“雞娃”……讓孩子“成績第一”“考高分”,幾乎成了家長、學校、教育行政部門的統一“指揮棒”;但最基本的健康,卻似乎沒能顧得上。

“這反映出我們的政績觀、教育觀出現了問題。我們不能以犧牲孩子們的身心健康爲代價,盲目追求成績上的GDP。”李超說。

武漢格魯伯實驗學校大課間舉行摔跤聯賽。武漢市教育局供圖

破局

近年來,“唯分數”“唯升學”、學生體育鍛煉不足甚至課間老師擔心安全不敢讓孩子們下樓活動的現象,也是武漢市不少中小學校長憂心的課題。

育才小學是武漢市一所積澱深厚的重點小學,剛剛度過70歲生日。晏莉曾在這裡讀小學,幾年前回母校擔任校長的她發現,同一塊操場,氛圍卻已大爲不同。

小時候的課餘時間,晏莉與同學們在操場丟沙包、跳山羊、玩單雙槓、爬竿……肆意揮灑汗水,“強壯了體魄,磨鍊了意志,也結下了友誼,教室之外,操場給了我愉快的童年”。

然而,3年前的一次學校課間,晏莉看到,只有少數孩子在操場奔跑玩耍,大部分孩子運動熱情不高。兒時與同學結伴運動的美好時光浮現心頭,她興致勃勃地拿出一根長繩,邀請幾名6年級的男生一起來跳。

長繩輕輕揮舞,孩子們卻大多不敢邁步進入繩圈。“大家對跳繩節奏掌控生疏,動作也很拘謹。”晏莉記憶猶新。

如何打破這種尷尬?

李超中學時代就熱衷田徑訓練,深諳運動對青少年成長的重要性:持續30分鐘以上的有氧運動後,人體多巴胺分泌會達到峰值,一般各地的大課間,去掉下樓、上樓、去衛生間,運動時間根本不夠,更不用說課間10分鐘有可能還被擠佔。

能不能在落實體育課的前提下,將大課間擴充至40分鐘,以一節課的形式固定下來,排到中小學的課表上,並以此爲切入口,撬動一場直指教育理念轉變、最終以改善孩子們身心健康、實現全面發展爲目標的素質教育改革?

武漢是全國知名的基礎教育名城。義務教育階段,全市有小學614所,在校生83.44萬人;初中315所,在校生32.39萬人;高中111所,在校生16.42萬人。看似只是幾十分鐘的時間調整,涉及上百萬學生的課堂教學排課安排,師資力量、場地資源的調配和家長社會的關注,如何平穩推動既順應教育規律又符合改革方向的探索?

“如果按照傳統的一體化推進思路,極有可能永遠也無法推動到位。”在李超看來,僅靠每週零星的體育課,無法實現國家中小學生健康素養提升目標,何況有些學校每節體育課能否上到位也要打個問號;同時,教育工作有自身的規律性,改革不能急於求成、盲目行動,需要找到好的實施路徑。

“關鍵是找到一個好的抓手”,在熟識教育之道的李超看來,一所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如何開展,往往與學校書記校長的教育理念息息相關,一個好校長(書記)就是一所好學校,“只有書記校長觀念變了,學校才能迴歸正常的教育生態”。

武漢市教育局研究決定,從“關鍵少數”入手,讓考覈的“指揮棒”來推動育人“風向標”的轉變。

2023年上半年,武漢市教育局組織200餘名專家學者、書記校長和一線教師,反覆研討、十易其稿,制定《武漢市中小學校書記校長髮展素質教育履職考覈評價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

在考評對象上,抓住書記校長這類“關鍵少數”,以事關學生身心素質的10項關鍵指標、14個觀測項目爲考覈要點,以學生體質健康優良率、近視率控制成效爲重點抓手,將學生德智體美勞“五育”整體性培養結果與書記校長的“面子”“裡子”“位子”捆綁起來,公開獎懲,倒逼行動。

考評設置了體質健康、樂器普及、農物辨識等14個觀測項目,其中直接涉及學生身心健康的指標占六成。“使學生素養髮展由抽象的價值判斷,轉變爲看得見、摸得着的發展標準。旨在扭轉教育教學評價以分數‘識人’傾向,迴歸到以素質‘育人’導向。”《實施方案》中這樣寫道。

《實施方案》還專門提出,考覈結果按照60%的權重,計入武漢市中小學書記校長年度履職考覈結果。考評優秀的,作爲書記校長評優評先、選拔重用的重要依據;考評不佳的,視情形給予書記校長通報批評、誡勉談話、調整崗位直至免職。

武漢市光谷十小孩子們在大課間開展體能訓練。武漢市教育局供圖

試點

武漢市二橋中學校長彭葆蓓全程參與了這一全新考覈體系的前期調研、指標設計、探討優化等工作。

彭葆蓓碩士畢業於廣西師範大學,是第三屆全國高中青年數學教師優秀課比賽一等獎獲得者,曾在地市教育局基教科工作,有豐富的一線教學與教育行政管理經驗。

到二橋中學任職後,彭葆蓓一直倡導“陽光教育”辦學理念,“好的教育不是教孩子爭第一,而是喚醒其內心的種子”“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鍊意志”。

她表示,在改革啓動之前,和一些熟識的中小學校長也一直在思考“到底怎樣開展素質教育、健康教育”,但缺乏好的抓手和一體化的步驟。《實施方案》讓大家有了系統化的指引、具體的操作路徑,增加體育鍛煉時間、豐富鍛鍊內容,從收穫健康身心開始,成爲切入口。

2023年9月,武漢市教育局啓動改革工作,在全市挑選了11所試點中小學,二橋中學、育才小學均是首批試點學校。

彭葆蓓組織全體教師圍繞改革召開培訓會,建立“書記校長-年級組長-班主任-學科教師”責任體系,從教師績效考覈破題,把以往重在激勵主學科的“教學質量獎”,升級爲涵蓋全學科的“五育質量獎”,確立了明確的指揮棒。

據介紹,“五育質量獎”考查各個班級學生的“體質健康優良率”“整體近視率”,以及“音樂素養達標率”“美術素養達標率”等多個方面。

其中,“體質健康優良率”重點考覈對象是體育教師,“體育教師原來完成教學任務後都是拿均獎,現在實行專項考覈,激發了他們的教學活力”。

降低學生“整體近視率”則要求中考科目教師切實提高課堂效率,嚴控作業量。同時班主任需要督促學生課間戶外遠眺,做眼保健操時規範姿勢。

“不能用體育課代替大課間,也不能用大課間代替體育課。”按照武漢市教育局的工作提示,體育課重點培養學生的體育運動技能;大課間由學生自主開展體育娛樂活動,倡導教師以同伴身份參與。

在二橋中學的40分鐘“陽光大課間”,武術操、街舞啦啦操、跑操、體能操、有氧跳繩等項目輪番上陣。學校每月更新鍛鍊內容和背景音樂,以激發學生的運動熱情。

讓人眼前一亮的是,學校的“智慧操場”電子設備會自動對學生進行體測數據的採集,後臺分析處理、描繪每個學生、班級的“運動畫像”,以便教師分類施策,完善體育教學計劃。

改革的號角也讓晏莉感到了挑戰、更燃起了信心,“與育才小學‘給學生最美好的童年、給人生最堅實的起步’的辦學理念很契合,同頻共振”。

晏莉決定在大課間探索以一根跳繩牽動孩子們愛上體育、繼而收穫健康身心。

育才小學是個老校區,校園面積狹小,綜合考慮學生數量和戶外活動場地現實情況,學校分年級“單雙班”分別下樓,引入趣味性、挑戰性兼具的跳繩大賽,很快,班級挑戰賽和“跳繩達人”評選等活動點燃了孩子們的競爭熱情,跳繩不僅是鍛鍊,更成爲一場樂趣十足的成長體驗。

在原有課程設置的基礎上,育才小學還加大了對體育學科的支持力度。除了延長大課間時長,學校與武漢體育學院、中南民族大學合作,請來專業團隊對體育教師開展培訓,提升教師跳繩教學技能,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編排不同難度的花樣跳繩技法。很快,各班涌現出一批跳繩高手,同學們團結協作、相互切磋,在“繩韻”中添“神韻”。

陽光普照的操場歡樂多,下雨怎麼辦?

“大課間孩子們在教室也能舒展身心。”育才小學五(8)班班主任高婷喜歡在教室與孩子們一起做消氣操、手勢操,“消氣操一上,大家特別歡脫,既活動了筋骨,也放鬆了心情”。

同時,育才小學試行“體育6+1”課程,學生從入學到畢業,不僅能完成國家規定的體育健康課程,還能在每學年選擇1門喜歡的特色社團運動項目,進行有針對性的拔高訓練,比如乒乓球社、籃球社等。

武漢市二橋中學大課間,學生們一起跳繩。受訪者供圖

蝶變

2023年11月,首批試點學校增至20所,武漢市教育局組建由高校教師、市區教研員等組成的專家組進校,對試點工作跟蹤指導。

這些試點學校的考覈工作,全部由武漢市級教育部門直接負責,並給予專門經費,爲學校先行先試提供保障。

經過試點,“小切口”“考覈核心指標和項目”“效果導向”“數字賦能”等關鍵點逐漸明晰。

比如,從學生體質健康優良率、近視控制率等事關學生身心素質的關鍵性指標予以突破,帶動形成“五育並舉”大格局。考評指標以“率”爲評價尺度,考查學校對學生素養的整體性培養結果,“不做盆景做花園”。

2024年春季學期,試點學校逐步擴充至100所,在樣本類型上實現了城鄉校、大小校、強弱校的合理搭配。

“以理念之變引領發展之變。”2025年春季開學,武漢市教育局主要負責人主講,歷史性推動全市9萬餘名中小學教師同上新春開學第一課,全市中小學實施全員文體行動,推行“40分鐘大課間”。

觀念一變天地寬,不少中小學的能動性調動了起來,結合校園各自場所、設備、校本課程等情況,因地制宜、各展其能,紛紛探索打造“超級大課間”的多樣化模式,同時豐富課後體育運動項目。

爲給體育運動留出更多的時間,中小學將課堂時間從原來的45分鐘壓縮至40分鐘,同時倡導和幫助教師提升課堂教學效率。這也就意味着,上午“多”出了20分鐘,下午也“多”出了20分鐘。上午的大課間、下午的課外活動時間較改革前均得以延長。

在光谷十小,每天1節體育課、兩個大課間,再加上晨練和課間鍛鍊活動,學生在校綜合運動時間超2.5小時,學校設計了室內和室外多套自編操,確保學生在不同天氣條件下都能進行有效的體育鍛煉。

武漢大學附屬外語學校則在七年級嘗試開展90分鐘體育連堂課。設置飛盤、手球、排球、籃球、足球、羽毛球等項目,開展分組競賽、趣味遊戲和專項訓練,增強學生參與感和互動性。

還有的學校對體質健康“臨界生”開展日練周測,幫助“小胖墩”動起來、瘦下來;有的從課堂、運動、照明等方面多管齊下,降低“小眼鏡”程度加重比例。

許多學校的“體質健康優良率”大幅提升。

武漢市教育局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山鷹小學是2024年春季學期納入100所試點的,當時測試結果爲40.05%,2024年秋季學期躍升至64.43%。

山鷹小學校長段敏見證了變化的全過程。2023年秋季學期,段敏調任這所學校,適逢全市啓動素質教育改革,“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讓她眼前一亮。2024年春季學期甫一開始,山鷹小學被納入試點,段敏便迅速在學校落實。

首先是將體育教師由8人增至9人,要求全校所有體育課由體育教師上課,不能“被代課”;其次是將上午大課間由30分鐘增至40分鐘,下午也固定40分鐘體育課時間,分別設置了《你笑起來真好看》《快樂崇拜》等3套特色操和團體跑操、呼啦圈、跳繩、羽毛球等運動項目;16張乒乓球桌圍繞操場院牆排開,孩子們無論大課間還是小課間都可以出教室打乒乓球。山鷹小學還舉辦班級足球聯賽,評選“足球之星”;請來奧運冠軍肖海亮,帶領孩子們“學游泳、一起動”。

段敏自身熱愛體育,是馬拉松愛好者,“運動能增強體質、磨鍊意志,放鬆身心,改善精神面貌”。校園裡,她一有空就與孩子們一起跳繩、打球。學校給每名教師發放一根跳繩,倡導班主任、青年教師也和孩子們一起跳繩、跑操,“有老師們做榜樣,孩子們會更積極,而且拉近了師生距離,更有利於教學活動的開展”。

爲確保學生的活動時間,2024年春季學期開始,山鷹小學還在每個班級設置了“下課提醒員”,掛牌上崗,由校長室“直管”。一旦老師拖堂,提醒員立即提醒老師“按時下課”。段敏會定期召集“提醒員”們開會,瞭解老師的拖堂情況。

段敏觀察到,課後時間,孩子們有的會跑到操場活動、放鬆身體與雙眼,有的與同學結伴出教室走一走、聊聊天。

“運動可以幫助孩子們提升抗壓能力。哪怕不運動,曬曬太陽、與小夥伴嘮嘮嗑,也是很好的。”段敏說,除了運動,戶外陽光照射也非常重要,對神經可塑性有積極影響,可調節情緒、提高腦的認知功能。

在李超看來,增強體質之外,這場改革的出發點之一,就是要幫助孩子們“找回丟失的兒童世界”。

李超說,多年來,許多孩子清晨由家長送到學校、放學了由家長接回家,上課時在搞學習,與同伴玩耍交流的時間幾乎沒有,“過去上學、放學結伴而行、共同玩耍形成的兒童世界被解構了”。

李超認爲,兒童世界一旦消失,孩子只在成人世界裡,必然形成偏頗、失真的自我認知。而超級大課間的設計,就是要讓孩子們增加交流、碰撞的機會,哪怕運動時的磕碰、平時鬧點矛盾,孩子們有時間有夥伴一起面對、一起解決,一起生長出面對生活和困境的心理韌性,自然就形成了一個在“兒童世界”中成長的生態體系。

延伸

學校運動多了,孩子們身上的變化肉眼可見。

在山鷹小學,課堂之外,段敏常常被孩子們爭相邀請比賽跳繩、打乒乓球。每天清晨,孩子們一個個揹着羽毛球拍、乒乓球拍,快樂地踏入校園,段敏說,正如校園大門與教學樓懸掛的橫幅——“眼裡有光、心中有愛、身上有汗、腳下有路”,她希望師生都能朝這個目標努力。

育才小學的操場上,晏莉“曾經的煩惱”已經消散。“晏校長!晏校長!”她常常被孩子們邀約一起跳繩。一度,食堂師傅告訴她:“飯菜快不夠啦!”晏莉安排加大了食材採購量:“孩子們飯量漲起來了,說明運動量上來了。”

在高婷所帶的班級,一個原先幾年都不怎麼交作業的孩子,今年成績噌噌往上漲,“這幾年學校越來越重視體育,大家才發現這個孩子長繩跳得很好,跑步也很棒,跳操也靈動,通過運動找到了樂趣與自信,整個人變了一個樣”。

光谷一所小學四年級學生小陽(化名)的媽媽發現,孩子羽毛球“越打越好了”,回家後因爲想着騰出更多時間和媽媽打球,小陽做作業更專注、效率提高了。

開展體育運動是否意味着佔用了學習時間、從而影響“考高分”?武漢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專家開展的一項爲期10年的跟蹤研究結果顯示,熱愛體育的孩子學習成績並未下降,相反,其包含心理素質等多項指標在內的綜合能力素養獲得明顯提升,呈現更好的發展趨勢。

武漢市七一華源中學體育活動增加課時與內容後,學生們體質健康優良率由不足20%提升至43%,不僅沒影響學習,反而進一步激發了學習熱情。

在接受採訪時,段敏、晏莉、彭葆蓓等校長們有共同的、更長遠的期盼——願每一個孩子經過小學、初中幾年的時間愛上運動,有強健的體魄,“最終養成終身鍛鍊的習慣,用積極樂觀的心態過好幸福的一生”。

伴隨改革的推進,試點學校中,有步伐快的,也有步伐慢的。

“搞得好的通報表揚,搞得不好的提出批評。”2024年10月,武漢市教育局發佈《2023-2024學年度全市中小學校書記校長髮展素質教育履職考覈評價工作通報》。

這份通報稱,試點工作總體達到預設目標。有的學校根據校情、生情、教情主動作爲,想方設法破解“小胖墩”“小眼鏡”問題,學生體質健康優良率、近視防控率取得顯著進展。有的學校對發展素質教育履職考評“思想認識不足,工作措施不力,學生體質健康、近視防控情況不理想”。

最終,學生體質健康優良率達到70%及以上、近視防控得分7.5分及以上的17所試點學校獲通報表揚,體質健康優良率低於35%、近視防控得分落後的7所試點學校被通報批評。

被批評的學校名單中,不乏市裡的“頂尖名校”。丟了校長“面子”、老師的評優機會,這次以紅頭文件發出的通報對各學校“形成了較大的震動效應”。

“這裡面最關鍵的,是學校領導育人理念是否轉變的問題。”武漢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丁華鋒分析。

“改革的力度前所未有。”丁華峰全程參與了這場改革的規劃設計、成效觀察等工作。在教育領域工作了30多年,丁華峰注意到,一個很好的背景是,近年來,家長們的育兒理念也在與時俱進,已經有許多家長開始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由過去的只看重考試成績,轉向身心健康並重。

丁華鋒認爲,總體來看,這場改革截至目前取得了預期成效,與“小切口破題、大縱深推進”有關。

從增強體育運動這一小切口破題,給中小學推行素質教育改革提供了工作抓手;評價主體由學生轉爲書記校長,可以反推“關鍵角色”更好地履職;創新評價體系,不允許學生、教師、家長填表打卡,而是依託大數據,使考評便捷化、信息化、智能化、無感化,受到基層歡迎。

教育改革最怕“翻燒餅”,如何確保改革持續推進?

丁華鋒分析,一方面,武漢市教育局通過機制創新,將這場改革以制度形式固定延續;另一方面,通過兩年的運行,改革已初見成效,許多學校負責人、班主任、教師、家長及學生從中受益,已經由起初的“自上而下”式開展走向主動擁抱、自發踐行。

根據武漢市教育局的消息,下一步,當地還將探索發展素質教育評價改革向幼兒園和普通高中“兩頭延伸”,並把素質教育發展成效納入區級政府履行教育工作職責評價考覈。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