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費"降價潮"來襲!10城空置房可以少繳物業費,背後隱藏哪些秘密?
近期全國多地出現物業費下調現象,武漢、重慶、常州等地多個小區降幅普遍達10%-35%,個別高端項目降幅甚至超過50%。2024年以來,僅武漢已有超40個小區物業主動調價,某剛需小區物業費從2.5元/平方米/月降至1.1元/平方米/月,降幅達56%。此輪調價主要源於青島、武漢等城市重申政府指導價標準,如重慶2024年規定前期物業費最高1.9元/平方米·月,廣州維持2010年2.8元/平方米·月的基準價,倒逼超價物企整改退費。
與降價潮同步,全國超10城出臺空置房物業費優惠政策。鎮江市規定空置6個月以上物業費按70%繳納;長沙市實行階梯收費,空置24個月內按70%計費,超期則提至90%;蘭州市明確"空置"認定需滿足水電燃氣連續6個月零使用且未裝修出租。這些政策旨在平衡業主權益與物企運營,緩解空置房繳費率持續走低問題。數據顯示,上市物企收繳率已從2021年92%降至2024年80%,物業項目年換手率由1.7%升至3.3%。
深層動因源於房地產市場調整與消費觀念轉變。物業費作爲剛性支出對中低收入家庭壓力顯著,部分老舊小區收繳率不足60%。業主維權意識增強,要求物企公示服務方案對標指導價。2024年指導價政策實施後,僅4個重點城市實現百餘項目降價,佔總量不足1%,但協商調價與更換物企成爲主流解決路徑。武漢某別墅區通過業委會談判將物業費從4.5元降至2.09元,常州某小區則通過招標引入新物企實現1.8元到1元的調價。
行業正面臨價值重估關鍵期。人工成本上升與服務標準提高形成矛盾,業主對"質價相符"訴求強烈。克而瑞數據顯示,2024年超35%業主認爲物業費性價比偏低。政策層面持續強調市場化定價原則,但實際運行中政府指導價仍發揮基準作用。專家指出,破解"降價死循環"需物企三重轉型:從成本控制轉向資源整合,從基礎服務升級爲生活解決方案,從被動執行進化爲社區治理參與者。
當前物業行業處於品牌重塑階段,開發商輸血模式難以爲繼倒逼服務本源迴歸。2025年物業費爭議將持續,但危機中孕育轉型機遇。隨着空置房政策落地與業主價值認知提升,行業或將迎來服務價值升級的新週期,推動物業服務從價格敏感型向價值認同型轉變。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