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被住建和房產嬌寵的溺子,硬要砸金飯碗,開啓討飯模式嗎?!
物業被住建和房產嬌寵的溺子,硬要砸金飯碗,開啓討飯模式嗎?!
物業公司誕生了四十多年,在住建或地產的關照下,趕上了房地產火紅的年代,跟着地產屁顛屁顛混了四十年,基本一事無成!
現在,快混得如過街老鼠,究其原因,還是被住建和房地產嬌寵過多,溺愛太深,終究害了這紈絝浪子。
此處紈絝浪子,並非指物業經理以下的物業從業人員,主要指物業公司中高層領導,筆者對底層物業員工的水深火熱,深有認識,並深表同情。
他們幹最苦、最累、最受氣的活兒,工資很低、很多人還沒有社保,幹一輩子沒有退休金!
所以,底層物業員工,大多也是物業紈絝浪蕩的受害者。
中國物業,緊密接觸廣大城市居民,基本上75%的城市人口,肯定是居住在有物業的居住區內的。
衆所周知,有客戶基礎,就是商機,物業擁有天然的業主資源和親密接觸條件,守着金飯碗,愣是用四十年把這金飯碗給活生生地砸了!
這個本是偌大的商機,若是貼心爲業主做好物業服務,然後發展社區多種經營,做更多業主增值服務,憑着天然優勢,搞社團代購代銷、電信通訊代銷、送貨上門、寄存服務、家政服務、房屋中介、票務服務等等,哪還有美團、餓了麼、天鵝到家、鏈家、貝殼、攜程等等的機會?
搞點工程套取維修基金、搞點動作賺取車位收益、搞點貓膩賺取公攤能耗,已經賺得數錢手軟了。
若是業主矇昧,屬於業主的經營用房、公共車位玩點花招,要麼賤賣賤租,更能大賺特賺。
跟着地產爹混的物業兒,能如此躺賺和灰色賺,錢來得太快、太容易;還有,一些飽受病垢的條例和政策條款,變向成爲物業(特別是前期物業)撐腰的金腰帶;故物業服務幾年,小區哪怕苗木死光、消防基本癱瘓、電梯故障頻繁事故不斷,物業似乎沒有一點責任,因爲基本沒有或不受監管,故物業,那還會有用心服務之心,更別說居安思危的進取之心了。
於是乎,物業含着金鑰匙出生,在住建爺、地產爹、街社媽的貼心關懷下,等於捧着金飯碗長大;現,步入四十不惑之年,驀然回首,突然發現美團、餓了麼、菜鳥、順豐等等,都殺進居住區,送貨到家門了,才如夢大醒,纔想起多種經營;所以,前幾年,部分物業垂死掙扎,趕緊做多種經營,只可惜,物業基本服務的口碑喪失殆盡的基本面下,主業未保,還想做副業,估計基本沒戲的。
不是我潑涼水,君不見,那多經先鋒(彩生活物業),已港股退市邊緣做垂死掙扎了嗎?
地產鯨落,經濟下行,消費降級後,捧着金飯碗的物業,才發現日子不好混了。
亡羊補牢猶未晚矣,希望住建、房地產、街社別再慣着物業了,好好監督物業,好好的讓物業規矩辦事。
物業需要獨立成長,真正按市場規則做事,物業不是提款機,小區也不是提款機。只有真正的服務,才能換真正的財富,這個纔是掙錢的正道!
看看最近幾年文件,動不動就是規範業委會,對規範物業總是簡單幾句,罰酒三杯?
物業四十年做成啥樣,沒點數?
有業委會的小區三成不到,全國範圍業主都反映:物業管不好,小區弄不好;這是是業委會的錯?是業主的錯?
難道地產爹的物業兒,上面還有啥姥爺?
業主大會,業委會非親生,所以不愛不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