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糖飲料未必比較健康?最新研究「糖尿病風險」恐飆升129%
▲研究指出,長期飲用「無糖飲料」或攝取「人工甜味劑」,恐讓糖尿病風險增加逾一倍,引發健康疑慮。(圖/Pexels,下同)
健康中心/綜合報導
糖尿病在臺灣已非高齡族羣的專利,甚至正加速向年輕人蔓延。根據衛福部統計,截至2024年底,全臺糖尿病人口已突破250萬,等於每10人中就有1人受影響。臺灣糖尿病學會也在今年初召開記者會示警,指出糖尿病年輕化已成明顯趨勢,且年輕患者的病情惡化速度更快,若在30歲確診,平均壽命恐較常人縮短達14年。
在控糖意識擡頭的同時,不少人選擇以「無糖飲料」作爲健康替代方案,但來自日本《Women’s Health》雜誌一篇最新報導,卻對這樣的選擇提出警訊。該報導引用《Current Developments in Nutrition》期刊刊登的歐美研究指出,長期攝取人工甜味劑(代糖),竟可能讓糖尿病風險激增逾一倍,令人不禁重新審視「無糖等於健康」的既定印象。
這項長期研究指出,長期攝取人工甜味劑者,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明顯提高。研究團隊使用美國「年輕成人冠狀動脈風險發展研究(CARDIA)」數據,分析自1985年起、歷時30年的4,654名成年受試者飲食與健康資料,最終統計分析結果顯示,攝取無糖飲料最多的一組,其糖尿病風險比攝取最少的一組高出129%,而高攝取人工甜味劑也與110%較高的糖尿病風險有關。
這項研究也再次掀起對「人工甜味劑是否安全」的討論。研究人員指出,儘管糖分攝取過量的健康風險早已廣爲人知,但人工甜味劑對人體代謝機制,特別是葡萄糖處理方式的長期影響,目前仍存有諸多未知。研究團隊進一步說明,儘管研究發現有關聯性,但因爲屬於觀察性研究,尚無法直接證明因果關係,且飲料中的其他添加物或整體飲食習慣亦可能影響結果。
對此,國際甜味劑協會(ISA)也發表聲明迴應,強調低卡或無卡甘味料不會影響血糖與胰島素濃度,並已獲多國糖尿病協會支持,作爲協助糖尿病患者管理糖分攝取的輔助工具。ISA同時也提醒,觀察性研究可能存在「逆因果關係」——那就是,已有糖尿病或糖尿病高風險族羣,原本就會因控糖需求而選擇無糖飲品。
然而,在實際生活中,究竟該喝含糖飲料還是無糖(添加人工甜味劑)版本?該篇報導認爲,最關鍵的仍是「適量原則」。專家指出,只要不是頻繁仰賴含糖或無糖飲品作爲主要能量來源,偶爾享用並不會對健康造成過度影響。
近年來,「無糖=健康」的刻板印象逐漸在市場上形成一種行銷風潮,但這項新研究提醒大衆,看似健康的選擇背後可能暗藏風險。若飲品選擇只是日常飲食的一小部分,不妨以均衡飲食與整體營養攝取爲優先考量,而不是盲目追求「無糖」或「零卡」標籤。無論是哪一種選擇,迴歸生活節奏與飲食習慣的自然平衡,纔是確保身體健康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