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一覺到天亮好睏擾!醫教4招進入「深睡期」 這時候運動最棒

現代人壓力龐大,「一覺到天亮」成了許多人夢寐以求的渴望。示意圖/ingimage

現代人壓力龐大,「一覺到天亮」成了許多人夢寐以求的渴望,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指出,睡眠雖是身體休息的時刻,但大腦仍在進行任務,並非完全「關機」。睡眠歷程會從淺睡期(N1、N2)進入深睡期(N3),再進入快速動眼期(REM),整晚約循環四到六次,然而若長期壓力大、睡前滑手機或思緒停不下,就可能被困在淺睡期,導致容易驚醒、睡不安穩。

黃軒在臉書發文表示,有些人天生睡得沉,是因爲在深睡期時,大腦會產生一種稱爲「睡眠紡錘波」(Sleep Spindles)的腦波活動,如同大腦裡的降噪耳機,能主動隔絕外界聲音。美國《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研究也指出,紡錘波越密集,越能抵禦噪音干擾,睡得更深更穩;反之,紡錘波少的人,僅是樓下機車聲就可能被吵醒。

黃軒強調,雖然紡錘波的密度受基因影響,但仍可透過生活習慣調整,讓大腦更容易放鬆。以下四個小練習,有助撫平腦波、打造好眠體質:

白天多曬陽光

早晨或午後的陽光,有助於重新校正生理時鐘,當夜幕降臨時,褪黑激素纔會準時啓動,提醒大腦進入休息模式。

下午2點後不喝咖啡

咖啡因會干擾神經系統,讓大腦誤以爲白天尚未結束,若能在下午之後暫停攝取咖啡因,夜晚將更容易放鬆入睡。

睡前4小時活動身體

不必劇烈運動,只要簡單的深蹲、踮腳或伸展,就能釋放白天累積的壓力,使血液流動順暢,幫助大腦轉換至休息狀態。

打造靜夜儀式

睡前可關燈、放下手機、拉上窗簾,讓環境光與噪音逐漸消散,這是給身體的「降噪訓練」,也是讓大腦學會平靜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