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農家書屋“溢”書香 文明新風“潤”鄉村
新甘肅·每日甘肅網通訊員 張愷
近日,行走在隴南武都區的鄉間村落,濃郁的書香氣息與田園風光相映成趣。遍佈全區行政村的農家書屋,正以“文化糧倉”的姿態重塑鄉村精神生態,用“知識引擎”的動能激活鄉村發展活力,讓文明新風如清泉般浸潤鄉土,成爲撬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支點。
城關鎮殿溝村的農家書屋,清晨的陽光爲書架鍍上金邊。幾名中小學生伏在書桌前,時而翻閱《昆蟲記》觀察自然奧秘,時而在筆記本上摘抄《中華成語故事》,書頁翻動聲與筆尖摩擦聲交織成最動聽的晨曲。這裡不僅是暑期託管的“第二課堂”,更成爲孩子們播種夢想的土壤。管理員王大姐記得,村裡的留守兒童小雨性格內向,很少說話,如今卻能在讀書分享會上流暢講述《長征故事》,“書裡的世界讓娃們眼睛亮了,心也打開了”。
柏林鎮袁家壩村的創新實踐,讓農家書屋的功能邊界不斷延伸。30餘名孩子圍坐成圈,大學生志願者李月正用紫泥捏出簡易農具模型,結合《農耕文明簡史》講解本地農業發展史;隔壁村史館內,孩子們觸摸着老犁耙,聽老人講述“袁壩人修水渠”的奮鬥故事。這種“閱讀+輔導+實踐”的立體模式,讓書本知識與鄉土基因深度融合。“我知道紫泥能做花盆,還能做成文創產品賣錢呢!”10歲的小宇舉着自己的陶藝作品,眼裡閃着對家鄉產業的好奇與自豪。
據統計,今年暑期武都區依託農家書屋開展的“書香伴成長”系列活動,已吸引7名返鄉大學生志願者參與,服務青少年超500人次,通過課業輔導、村史研學、產業實踐等形式,讓“走出鄉村的人帶着知識回來,生長在鄉村的人帶着熱愛出發”。
兩水鎮前村的農家書屋,午後總是格外熱鬧。村民們圍坐在長條桌旁,《高原蔬菜病蟲害防治》《電商直播實戰指南》等書籍攤開在桌面,種了十年花椒的陳建國正拿着筆記本記錄:“書上說的生物防治法,比打農藥環保還省錢,明天就試試。”旁邊幾位村民湊過來,你一言我一語分享自家的種植心得,書屋管理員及時遞上最新的《隴南農業科技》期刊,補充着“花椒烘乾技術升級”的新資訊。
“以前憑老經驗種地,遇到病蟲害就慌神。現在書屋每月更新農業書籍,技術員還定期來開講座,心裡踏實多了。”村民張桂蘭算起賬來:靠着從書裡學的草莓大棚溫控技術,今年畝產提高了20%,收入多了近萬元。如今,這裡不僅是借書點,更成了政策宣講臺、技術對接點、產銷信息港,牆上的“農技問答板”寫滿村民的困惑,旁邊貼着志願者整理的“解答索引”,精準鏈接到相關書籍章節和專家聯繫方式。
在武都區,農家書屋的全覆蓋只是起點。武都區文化和旅遊局數據顯示,全區269個行政村實現書屋標準化配置,年均更新圖書超1.2萬冊,涵蓋種植養殖、政策法規、文學藝術等12大類,還增設了“掃碼聽書”數字終端,滿足不同羣體閱讀需求。
“農家書屋不是‘擺樣子’,要讓村民來了有收穫,常來常新。”武都區文化和旅遊局負責人說,下一步將推動書屋與鄉村電商服務站、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深度聯動,讓書香不僅飄在屋裡,更融入田間地頭、房前屋後,真正成爲“點亮鄉村的文化燈塔”。
從青少年的朗朗書聲到村民的熱烈討論,從紙質書籍的墨香到數字閱讀的便捷,武都區的農家書屋正以最貼近鄉土的方式,讓知識轉化爲成長的力量、致富的本領、文明的火種,爲鄉村振興注入可持續的文化動能。
歡迎全省各地的通訊員踊躍投稿:mrgst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