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浸潤是吾鄉

當三晉大地的晨曦漫過古城牆的磚瓦,書香乘着四月的風,在街巷、車站、校園與移動終端間流淌。

人來人往、喧囂忙碌的太原南站,一場關於知識與文化的盛宴悄然展開。4月23日,第四屆全民閱讀大會在太原市舉辦。太原南站精心打造的書香驛站正式亮相,爲行色匆匆的旅客們開闢一方閱讀天地。

書香瀰漫城市褶皺間,流淌市井煙火中,浸潤着三晉人民的經濟生活。

“穀子”進店

春雨裹着細絨般的涼意滲進街巷,梧桐新葉被洗得發亮,在風裡輕輕搖晃。放學的少年們踩着水窪奔來,校服衣角兜着潮溼的水汽,嘩啦一聲撞開書店玻璃門,驚起懸在門框的銅鈴叮咚作響。

“臺子上有紙巾,快擦擦。”怡紅書店店長馬麗瑩笑着招呼進門的學生們把傘裝到一次性塑料袋裡。

位於太原市杏花嶺區的怡紅書店開了十幾年,因爲挨着兩所學校,之前只賣教輔類書籍。“總有孩子問我,能不能幫他們進點‘穀子’。開始我連‘穀子’是啥都不知道。”馬麗瑩回憶,爲了滿足小讀者們的二次元需求,她試着引入了“穀子”產品銷售,並漸漸開闢了“穀子”專區。

“阿姨,敖光手辦結賬。”“《天官賜福》貼紙啥時候到?”幾個女生圍在“穀子”專區,對着新到的手辦小聲討論。

“目前一直在售的主要是盜墓筆記、原神、初音未來等IP周邊,賣得最好的產品是徽章和收藏卡。”馬麗瑩說,“與傳統圖書和文創產品相比,‘穀子’類產品更新迭代週期快,年輕人的購買慾望和熱情很高。如今店裡的收入,有三分之一要靠‘穀子’。”

作爲承載着無數太原人閱讀記憶的老牌書店,與怡紅書店“書店+‘穀子’”的融合不同,有着30年曆史的爾雅書店走的是“書店+溫馨、舒適、科技”路線。

“我小學時就在這裡讀書買書。”品一口拿鐵,坐在書店咖啡區閱讀的張賽騫指着前面區域的書架說,他小時候常常在那裡蹲着讀,一待一下午,站起時腿都是麻的。

如今書店新增了咖啡區,讀者可以在這裡閱讀、休息,非常愜意。“書店還引入了智能設備,提供有聲閱讀服務,顧客只要掃碼就能聽,很方便。”對比前後變化,張賽騫表示,書店與時俱進會讓他們這些“老”讀者黏性更高。

“以前我買書主要靠網購,現在更偏愛實體書店,環境好,還能參加讀書會,更容易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80後”讀者王榮的感受,折射出山西實體書店的轉變。

近年來,山西大力推動“書香山西”建設,鼓勵實體書店向“書店+咖啡+文創+活動”等複合型空間轉型,使閱讀不再是單一的消費行爲,而是成爲一種生活方式。“閱讀+”的崛起,也催生了新的商業模式。

太原市晉源區圖書館與古縣城的跨界聯手就是一次有益嘗試。“我們通過流動圖書車進景區、文化惠民服務升級、文旅場景深度聯動等創新舉措,爲遊客與居民打造沉浸式閱讀體驗。”太原市晉源區委宣傳部副部長楊潤德說。

“我國圖書零售市場依然經歷着變革和轉型,這些變化不僅體現在用戶消費習慣以及營銷模式的轉變上,還體現在渠道分化、政策推動以及技術變革等多個層面。”山西財經大學文化產業管理系主任張黎敏分析,“這些‘閱讀+’模式將爲全民閱讀提供更加豐富的平臺和體驗,基於閱讀的融合將對我們的經濟、生活、文化產生深遠影響。”

2024年,我國圖書零售市場碼洋規模達1129億元,並且實體書店在數量上仍保持着穩定增長,一批特色鮮明、業態多元的新書店也在不斷涌現。

轉角逢書

“鬧中取靜。”書香驛站裡,捧着《風起陝甘寧》品讀的陝西籍旅客王楓說,進站到候車廳,處處都能看到第四屆全民閱讀大會的宣傳海報,“特別是這個書香驛站,讀書氛圍滿滿,在這裡,旅客說話聲不自覺地小了許多”。

書香驛站設在太原南站候車大廳西側,以山西傳統民居爲設計靈感,佔地近200平方米,書架上分類擺放着文學、歷史、科普等書籍,供旅客免費取閱。“不僅在‘書香驛站’有免費閱讀的書籍,在很多候車區我們還設立了‘讀書角’,方便大家取閱。”太原南站工作人員李翔說。

除了豐富的藏書,驛站還增設了智能自助圖書櫃。旅客李斌邊在手機上操作邊點贊,“掃碼就能借書,還能在沿途其他車站歸還,特別方便”。李翔介紹,目前,大西高鐵太原站、太原南站、大同南站、朔州東站、忻州西站、臨汾西站、運城北站沿線7個車站均已增設智能自助圖書櫃。這一貼心的設施,讓旅客們隨時隨地借閱圖書的願望得以實現,將閱讀融入旅途。

書香驛站的出現,讓火車站不再僅僅是一個交通樞紐,更是一座傳播文化的橋樑、一個連接心靈的港灣。在這裡,書香與旅途相伴,知識與夢想同行,給每一段旅程增添了獨特而迷人的色彩。

不止旅途,在山西的煙火街巷裡,書香總在不經意間流淌。古舊的老磚牆嵌着原木漂流書架,牛皮紙卡片上的批註還沾着晨露;商場扶梯轉角處,落地書櫃映着玻璃幕牆,西裝革履的上班族指尖劃過歷史典籍,在咖啡香裡偷得浮生半日閒;就連菜市場的角落,都擺着帶有玻璃罩的小書櫃,賣菜大爺戴着老花鏡讀《三國演義》,讀到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皺紋裡都藏着豪情。

墨香浸潤得益於無處不在的便捷服務。地鐵站內的電子借閱櫃泛着柔光,掃碼即可開櫃取書;創意園區的廢舊工廠被改造成書屋,工業風書架上陳列着先鋒文學,成爲文藝青年的打卡地;夜市攤車旁,帆布書袋掛在霓虹燈牌下,食客們嗦着傳統小吃碗禿,順手翻開《山西面食大全》,探尋飲食文化的脈絡。

從黃河邊的窯洞書屋到雲岡石窟旁的古籍展櫃,從學校的智慧書櫃到鄉村書屋的共享書吧,處處藏着與書相遇的驚喜。這些星羅棋佈的閱讀角落,像點點燈火,照亮了城市鄉村的精神夜空,讓千年文脈在現代生活裡繼續生長。

數字出海

山西臨汾市洪洞縣的澗頭村,村民張清香每天干完農活,都會到村裡的“數字農家書屋”刷一刷電子書。“以前看書得去縣裡,現在手機上就能看,還能聽書哩!”張清香閱讀習慣的改變,得益於山西近年來推動的“數字閱讀下鄉”工程。

數字技術不僅讓農村閱讀更便捷,也讓城市閱讀更智能。在太原地鐵2號線,乘客掃描車廂內的二維碼,即可免費閱讀經典名著、社科書籍。“通勤時間也能‘充電’,挺方便的。”上班族張新新說。

“要增長新知識、找到新思路、創造新方法,把新知識、新理念應用到服務中,掌握新時代的信息技術,爲讀者提供多樣態、深層次的智慧服務。”山西省圖書館館長郭欣萍對山西如何打造數字閱讀脈絡如數家珍,從創建“晉書房”新媒體平臺、累計開展好書推介6000餘次到太原市實現24小時智能借閱;從朔州率先上馬“墨水屏閱讀本借閱”系統到長治的數字農家書屋平臺、晉城的數字資源平臺等。如今的山西,輕點手機屏幕,萬卷詩書掌間流轉,有聲讀物,讓人間煙火縈繞耳畔。

無論是哪種閱讀方式,無論在哪裡閱讀,書香氛圍始終縈繞三晉兒女身旁。

從“一書在手”到“一屏萬卷”,我國數字閱讀用戶規模翻番增長,數字閱讀成爲全民閱讀的重要引擎。本屆全民閱讀大會發布的數據引人關注:2024年,我國數字閱讀市場總體營收規模661.41億元,用戶規模已達6.7億,數字閱讀用戶規模實現“增加1個億”的目標,增長量和增長率均創下近年來新高。

“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給包括數字閱讀行業在內的中國數字出版業提供了更大發展空間。”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理事長孫壽山表示,“文字數碼化、書籍圖像化、閱讀網絡化的發展趨勢愈加顯著,數字閱讀正在向多模態、多終端、多場景方向快速演進。”

我國數字閱讀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催生了其對“出海”路徑的探索。2024年,我國數字閱讀出海作品總量爲80.84萬部(種),同比增長6.03%,東南亞、北美、歐洲和我國港澳臺地區市場共同構成數字內容出海的四大主力市場。一大批網絡文學IP改編劇集火到海外,《慶餘年(第二季)》成爲迪士尼旗下的流媒體平臺有史以來播出熱度最高的中國大陸劇。

“我國的網絡文學在海外風頭漸勁。”閱文集團首席執行官兼總裁侯曉楠表示,截至2024年底,閱文向海外推出了6800部中國網文翻譯作品,覆蓋200多個國家與地區,網絡文學爲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搭建了一座橋樑。藉助數字閱讀作品,世界各地讀者真切感受到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樑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