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鳥”時一文和她的鄉間書屋——情越山海,只爲共沐書香

原標題:“候鳥”時一文和她的鄉間書屋——情越山海,只爲共沐書香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林博新

在萬寧市禮紀鎮的鄉野間,一座由廢棄庭院改造而成的鳳凰希望書屋,承載着“候鳥”人才時一文的執着與溫情。

時一文用七年的時光,以閱讀爲紐帶,串聯起“候鳥”人才的熱忱與鄉村孩子的渴望,讓公益教育的漣漪從書屋蔓延至山海田間。

“讀書人是世間幸福的人,因爲他們擁有兩個世界。”時一文常以此自勉。如今的她,褪去了對物質的執着,卻因書屋收穫了精神的豐盈。

一場不惑之年的轉身

2018年,時一文正好40歲,她作了人生中一個重要的決定:要創辦一家面向鄉村孩子的書屋。

時一文第一次結緣海南是在2008年,彼時的她短暫造訪三亞,冬日裡湛藍的海水和細軟的沙灘都吸引住了她。

2011年,她再度踏上海南島,偶然看到了萬寧一處房源信息,次日前往,僅半小時,她便決定買下這套房。

從這一年起,時一文成了“候鳥”一族,每年冬季南飛,夏季北歸。漸漸地,她習慣了海南的陽光與海風,父母也追隨她遷居至此。後來她索性將戶口遷至海南,賣掉湖北老家的房產,徹底紮根這片土地。

時一文是湖北武漢人,原本是在國企從事人力資源方面的工作,和如今做書屋公益事業並無關係。

那些年裡,時一文常去石梅灣的鳳凰九里書屋。她在那裡主持過駱家詩集《學會愛再死去》、朱秀海《喬家大院第二部》等新書發佈會,逐漸萌生了自己開書屋的念頭。

“朋友曾嘗試辦文化驛站,但沒能堅持下來。我卻想試一試。”時一文回憶道。2018年,在萬寧市委宣傳部和禮紀鎮政府的支持下,她自籌50萬元,用半年時間翻新了一棟廢棄小樓。這便是鳳凰希望書屋最初的模樣。

家門口的“大咖”小課堂

鳳凰希望書屋起初是搭建平臺,然後請各種不同的“候鳥”人才來授課,時一文采取“築巢引鳳”策略,吸引來了許多“候鳥”成爲“播種者”。

漢文化學者、畫說漢朝博物館館長王洪震在這裡講述鳳凰的神話故事和文化影響,與萬寧本土特色黃蠟石協會的成員們相聊甚歡。

受邀而來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式太極第十二代傳承人邱家棟,做客書屋希望大講堂,講授太極拳的前世今生,萬寧武術協會會員通過分享會如獲珍寶。

美國外籍教師Bill Gaylord以英文尋寶遊戲、戶外研學打破語言壁壘,讓孩子們邊玩耍邊學習英語。寓教於樂的教學方式,爲孩子們開啓了一扇英語學習的興趣之門。

最初做公益課程時,時一文心裡沒底,但當越來越多的旅居“候鳥”人才參與進來時,她看到了希望。時常有專家學者、藝術家在此傳授寶貴經驗,孩子們在此學習。“我們打開一扇窗,哪怕是一堂課,一句話,爲孩子創造無限的可能,若非親歷,如何懂得。”她說。

這是鳳凰希望書屋的獨特之處,將“候鳥”人才資源轉化爲鄉村教育的活水。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單純依賴外部資源並非長久之計,時一文發現短暫的公益課程難以持續。

“我總在尋覓,卻忘了自己也可以成爲光源。”她決定親自上陣,推出“鄉村陽光伴讀計劃”,每週日爲孩子們伴讀,讀書分享會全年常態化開展。

時一文從最基礎的“說好普通話”開始教,讓孩子們張口大聲朗讀,她選取語文課本里的文章朗讀,還會對古詩詞進行編排講授,融入到分享活動中,由此在鍛鍊孩子們普通話的同時,對孩子們的語文成績也產生了一定的幫助。

與鄉村孩子“雙向奔赴”

在所有參與陪讀公益活動的志願者老師中,最讓時一文感動的是武漢音樂學院的副教授吳青,她是首批支持書屋的志願者老師,還自費購置了一批古箏給孩子們上課。

書屋的成員曹傳志的母親在看到了活動預告後,帶着孩子上了第一期“少兒古箏公益班”後,跟隨吳青學習至今。

時一文建了微信羣,在羣裡發佈課程信息,只要不是天氣原因,上課照常進行。這些孩子並不需要招募,一到週末家長便送了過來。

如今書屋裡有了許多固定的成員,大家在校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雖然只是鄉村的孩子,卻透露着一股由內而外散發的自信。

書屋成員之一的鐘靈毓秀,從三年級開始便參加鳳凰希望書屋的週末伴讀和寒暑假伴讀活動,她在2023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萬寧實驗學校,年年獲得學習標兵和三好學生的榮譽。2024年12月,學校組織了第三屆詩詞大會,她獲得了第一名的成績。

在2024年中央宣傳部印刷發行局公佈的第三屆全民閱讀大會·鄉村閱讀推廣人名單中,時一文獲得第三屆全民閱讀大會·鄉村閱讀推廣人榮譽稱號。

如今,時一文的課堂不僅限於書屋的小院子,她帶領孩子們去巧克力小鎮,到麓灣牧場,登上東山嶺,“我們的課堂可以是海邊,可以是田野,可以是高山,可以是更廣闊的世界。”

來源:海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