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處遺存傳承平北抗戰烽火

老梨樹見證了深厚的軍民魚水情

這裡是懷柔地區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的誕生地,至今仍舊保留着抗戰中的5處革命舊址,這裡傳頌着一段段深厚的軍民魚水情……頭道樑村,一座地處北部山區的小村莊,曾是懷柔地區抗戰歷史的一方“高地”。歷經八十餘載歲月洗禮,如今的小村莊舊貌換新顏,成爲傳承紅色文化、弘揚革命精神的重要所在。

紅色教育基地煥新升級

抗戰時期,懷柔以地形複雜,山地、丘陵與平原交錯的地理位置,爲抗日武裝提供了天然的防禦屏障,成爲八路軍等抗日武裝力量在平北地區活動、開闢敵後戰場、創建敵後根據地的戰略要地。幾十年來,頭道樑村留存多處抗戰遺蹟,其中的婦抗會、灤昌懷縣工委和縣政府、兵工廠、被服廠及游擊隊隊部五處舊址,現在成爲平北抗戰紅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今年4月,煥新升級的教育基地對外開放,兩個多月來已迎來上千人次參觀和學習。

走進基地中的平北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懷柔地區人民抗日鬥爭的歷史便被重新翻開。展牆上的一段段文字、一張張圖片記錄着抗戰崢嶸歲月,懷柔抗戰的歷史軸線也在這裡變得清晰。1938年7月,中共灤昌懷縣工作委員會和灤昌懷聯合縣政府建立,不久之後,大地村建立了懷柔地區第一支黨領導的縣級地方武裝力量;1945年8月,懷柔縣(民主)政府建立……頭道樑紅色文化線索挖掘工作專班工作人員張娜菊介紹,升級改造後的紀念館展出了45件抗戰遺物、27張老照片,對5處抗戰遺址進行修繕,“這都是平北抗戰史的生動見證。”

AI還原抗戰實景

在紀念館的展牆上,一段名爲《沙峪阻擊戰》的AI抗戰紀實黑白短片令人淚目。

據介紹,沙峪阻擊戰是頭道樑村抗戰故事的開始。1938年6月8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第四縱隊奉命支援冀東人民武裝暴動,部隊從平西齋堂出發,分兩路向東挺進,宋時輪支隊攻克昌平,過十三陵,打下黃花城據點,向沙峪方向前進;鄧華支隊過平綏路,從青龍橋過八達嶺,攻克永寧,夜行軍打四海。10日晚部隊途經黃花城繼續東進。當晚,宋、鄧兩支隊在鐵礦峪、洞臺、興隆城、南冶、沙峪一帶會合,聽說第二天上午將有一個日軍中隊途經沙峪去四海據點。於是,縱隊首長決定,在沙峪村東山嘴南北兩山腳下打一場伏擊戰。

經過周密部署,伏擊日寇的戰場最終選在了沙峪村東山嘴南側。戰鬥從上午11點一直持續到下午4點。這次伏擊戰殲滅日寇一箇中隊共120餘人,繳獲步槍80多支、輕機槍3挺、擲彈筒3個。沙峪戰鬥徹底點燃了懷柔的抗日烽火。

老梨樹見證軍民魚水情

在頭道樑村,不少隱蔽處的民宅,在當時都成了重要的革命場所,第四縱隊司令部、被服廠、縣游擊隊隊部、兵工廠等,都是由農家大院改建。如今,這些舊址都被完整地保留下來,見證了八路軍第四縱隊在此駐紮、奮戰的歷程,也見證了抗戰時期深厚的軍民魚水情。

頭道樑村八路軍第四縱隊司令部舊址的西側,生長着一棵8米高、直徑約34釐米的蘋果梨樹。村裡老人說,這是一棵有故事的梨樹,它經歷過一段特殊歷史的洗禮。

1938年7月,時任八路軍第四縱隊司令員的宋時輪將軍在沙峪遭遇戰後受傷,曾在這裡養傷。八路軍第四縱隊也在頭道樑村採取多種方式打擊日僞,與當地百姓結下了深厚的情誼。2020年,頭道樑村成爲全國紅色美麗鄉村試點村,開發建設平北抗戰紅色教育基地,宋時輪將軍的孫女宋曉晨女士到基地瞻仰爺爺和抗戰英烈時,曾表示抗戰勝利後,她的爺爺在家中也栽植了一棵蘋果梨樹,以表達對頭道樑那段經歷的懷念和對村民照顧的感激之情,寓意“離(梨)民不離(梨)心”。

文/本報記者武文娟

攝影/本報記者郭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