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兩岸同心傳承抗戰 和平有保證
旺報社評
9月3日漸近,這是中華民族浴血奮戰終克外侮的功勳之日,當爲兩岸中國人永遠銘記。臺灣將九三訂爲軍人節,傳承悠久,自抗戰勝利、國軍受降以來未曾中斷。大陸自10年前開始紀念九三,於天安門前舉行閱兵以來,九三已和七七、八一五,一道成爲莊嚴的歷史記憶。
抗日老兵 功勳不可磨滅
由於兩岸法理敘事不同,8年抗戰期間各自擁有武裝力量,因而對歷史的回顧、功勳的定位,乃至史傳工作的聚焦重點都略有出入。但不論如何,這些爭論置於「兩岸都是中國人」、「兩岸同屬中華民族」框架下展開,不論再怎麼推敲史實細節,也不容易兄弟起釁;反而能夠如琢如磨,淘洗出許多被政治對抗所掩蓋的歷史真相,抹去覆蓋其上的意識形態塵埃,使不分黨派、陣營的先賢先烈,事蹟能夠盡曉於公衆。
這種同胞手足之間的就事論事,不但不會傷了和氣,反而能夠在互相策勵的氛圍下,推動史觀的進步,促成兩岸的融榮。抗戰勝利60週年時,大陸領導人胡錦濤曾開創性地將「以國民黨軍隊爲主體的正面戰場」,和「由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並陳,大方承認當年國軍「組織了一系列大仗,給日軍以沉重打擊」。這些符合公道與史實的表述,切合情理,快慰人心,也大幅拉近了兩岸的心理距離。
今年的天安門閱兵活動,大陸預告將邀請國軍抗日老兵觀禮。不論這些老兵是來自臺灣還是來自大陸,既是大陸方面對國軍抗戰功勳的肯定;也是對遺留在大陸的國軍及其親屬,於早年各種政治運動中所受屈辱的莫大撫慰。
兩岸軍隊仍處於對峙狀態,陸委會和國防部不允許現職公務員、軍人及曾任職國防、外交、大陸事務或與國家安全相關機關政務副首長以上人員,和退除役將官及曾任職情報機關退職人員參加九三閱兵,對一般人民則未特別設限,但不得與陸方有任何形式合作行爲,也就是不得接受大陸委託轉播、宣傳天安門閱兵。
但臺灣是一個多元社會,部分民衆家中長輩親歷8年抗戰,希望在這個重要日子,到大陸緬懷、憑弔從南京到騰衝,從盧溝橋到四行倉庫等史蹟實境,政府及民衆對這些人應以理解、開放的心態視之,而非以「被統戰」的狹隘標籤對待。須知,臺灣能在紀念抗戰一事上展現同胞情越深、同理心越強,對反侵略的大是大非認知越清晰,兩岸的和平就越有保證,同胞之間再起干戈的可能性就越低。
中華臍帶 先民勇於抗日
賴清德總統815日本投降日的演講,不提抗戰,不提臺灣光復,甚至不提中華民國是勝利的一方,因而遭到廣泛的質疑。這種彆扭的姿態將損及賴總統三軍統帥的威信。畢竟,豈有一軍之帥不願正視這支軍隊光榮歷史之理?如果層峰對抗戰與勝利都諱莫若深,只願學舌「終戰」,那麼,國軍即使行禮如儀紀念筧橋精神、紀念九三軍人節,官兵們豈能對軍隊產生驕傲感、對捍衛國家有豪氣、對同袍有真情?
無論就驅逐日本軍國主義對中華大地的侵略,或光復臺灣終結臺灣人受日本殖民統治而言,是國軍和中華民國軍民80年前灑下無盡血淚,纔有今日兩岸這一切。臺灣自乙未年遭割讓給日本後,從初期各地武裝抵抗、中期社會抗爭,到後期政治結社與羣衆啓蒙,反抗日人統治前仆後繼50年未曾中斷。抗戰爆發後,更有許多志士內渡大陸參加抗戰,實踐「欲救臺灣、必先救祖國」的壯闊豪言,這些事蹟與8年抗戰相輝映,後人不能遺忘。
先民在日本宰制下,保家園、要尊嚴、爭生存的義舉,值得後世驕傲。兩岸關係緊張,但「中華」臍帶永遠斷不了。只要我們勇於還原真相,堅持正確史觀,把國軍光復臺灣的歷史作用,及臺灣先輩在日據下不屈不撓的反抗,正本清源說清楚,臺灣在兩岸關係上就會更有空間,更能受到大陸官與民共同的尊重。歷史記憶的傳承,民進黨不做,國民黨更應該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