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灤平:讓非遺在保護傳承中煥發時代光彩
本文轉自:人民網-河北頻道
近日,在河北灤平金山嶺長城腳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掄花的表演正在上演。滾燙的鐵水在電動掄花機的高速旋轉中化作漫天星雨,金色弧線在古老城牆上空交織成璀璨光網。這一傳承三百年的民俗絕技,如今通過電動花架的技術革新,既保留了“鐵水流星映長城”的傳統韻味,又實現了常態化的演出,成爲灤平縣讓非遺“活起來”的生動註腳。
近年來,灤平縣深入貫徹“保護爲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構建起覆蓋國家、省、市、縣的四級非遺保護體系,讓沉睡的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甦醒。目前,全縣擁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個、省級7個、市級15個、縣級9個,涵蓋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技藝、民俗等十大類32個項目,構成了一幅多元共生的非遺生態圖譜。
“我們給每個非遺項目都建起了‘數字檔案’,從歷史淵源到技藝密碼,從傳承譜系到代表作品,連老藝人的口述史都一一記錄在案。”灤平縣非遺保護中心負責人焦廣勇展示着數據庫中的相關資料,“同時通過申報各級名錄,讓這些文化珍寶獲得更多制度性保護。”目前,該縣已形成1名國家級、8名省級、16名市級傳承人的梯隊,老中青三代接力守護着技藝火種。
爲了讓非遺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灤平縣鼓勵傳承人在保留傳統核心技藝的基礎上,融入現代設計理念和科技元素。國家級非遺掄花項目研發的電動掄花架,不僅提高了表演穩定性,降低了人力成本,還增強了演出效果,解決了走出去、走得遠的問題。
在傳承方式上,灤平縣精心編織起“非遺+生活”的立體傳播網,通過“進景區、進校園、進社區”的深度滲透,讓沉睡的技藝走進大衆視野。灤平縣第六幼兒園的活動室裡,孩子們正跟着市級非遺“灤平皮影戲”傳承人學刻影人;河北民族師範學院的美術館內,省級非遺泥塑項目的多件作品陳列展出,傳承人張建功被聘爲客座教授後,讓傳統技藝成爲高校美育的鮮活教材。
“非遺不僅是博物館裡的展品,更是激活鄉村振興的文化引擎。”灤平縣旅遊和文化廣電局局長韓樹行說。國家級非遺掄花在金山嶺長城景區實現常態化演出;省級非遺“和順聖會”的傳統鼓樂與民俗表演,讓金山嶺長城“杏花節”單日最高接待量突破2萬人。在鄉村沃土上,非遺工坊更成了富民載體——丁氏虎頭鞋傳承人丁海燕,成立灤平縣美旺手工編織專業合作社,帶動周邊1500餘名婦女學技能、增收入。
如今的灤平,正通過“非遺+旅遊”“非遺+教育”“非遺+鄉村振興”的多元探索,讓這些承載着歷史記憶的技藝,在當代生活中持續傳遞文化薪火,讓長城腳下的非遺故事越講越精彩。(李唯、郝亞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