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人“上大學” 老手藝煥發新生機

一隻藍色的琉璃卡通熊,顛覆了人們對傳統技法的想象;一隻捏成粉色、寓意“桃花運”的報喜“泥咕咕”冰箱貼,打開了非遺技藝走進現代消費的路徑;一羣手工藝人在電商直播間掀起非遺新浪潮,一羣造紙工匠找回了失傳的技法……近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來到山東、山西、安徽、河南、湖北的多所高校,探尋這些非遺傳承人的故事。

2015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以下簡稱“研培計劃”)啓動,目標是幫助傳承人提高文化藝術修養,拓寬眼界格局,激發創作潛能,拓展應用空間。10年來,研培計劃先後吸納149所院校舉辦各類研培班1400餘期,直接培訓非遺傳承人5.1萬人次。各省區市同步開展研培工作,參與院校超過200所,惠及非遺傳承人超過20萬人次。

研培計劃改變了一些非遺傳承人的生活狀況,乃至他們的人生;也讓一些瀕臨失傳的技藝重新回到大衆的視野。

山西省婁煩縣的尹艾鳳和尹艾仙是一對雙胞胎姐妹,起初只會繡鞋和鞋墊,紋樣款式都是最傳統的,以前只當作禮物在村裡送人用。2019年,姐妹倆參加山西大學非遺傳承人研修培訓項目,“我們是從農村來的,從山區、老區來的,看到老師的作品,我們豁然開朗了”。

在這個研修班裡,她們學習了配色、美術史,提升了繡活技法,還去參觀了博物館、美術館。如今,尹家姐妹的工作室開到了婁煩縣城,自2017年創立至今,總營業額超過了100萬元,帶動300餘名農村婦女就業,“有人一個月最多能賺一萬多元”。

山西大學非遺傳承人研修培訓項目負責人史宏蕾認爲,通過研培計劃,傳承人“上了大學”,接受了理論教育。尹家姐妹通過研修計劃改變了命運,也正是從這些非遺傳承人身上,史宏蕾感受到了當初研培計劃提出的“強基礎、拓眼界、增學養”的真正價值。

研培計劃通過非遺傳承人影響他們身邊的人,甚至他們所在的村落,形成一支推動鄉村振興不可忽視的力量。

鄭州輕工業大學非遺研究中心辦公室主任王瀟介紹,2020年之後,培訓的重點從項目培訓,轉到了以鄉村振興、工廠建設、數據化建設爲主的主題性培訓。“我們把原來傳承人到學校集中學習一個月,變成帶着團隊到地方去,用一個月的時間在4個地方開展不同的培訓,大幅提升效率。”

同時,這類主題性非遺研培計劃能集聚不同項目的非遺傳承人,傳承人之間的交流合作,讓“非遺+非遺”形成了“1+1>2”的效果。

在鄭州輕工業大學的研培班上,河南商丘非遺歸德古皁的第五代傳承人徐丹萍和其他傳承人合作研發產品,學習文創的思路做城市聯名款、節氣聯名款,做年輕人喜歡的“時髦貨”。“守本創新,守住祖上傳下來的本草方子,然後從外形去創新,守的是老工藝,創新的是外形和香氣。”徐丹萍說。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手工紙研究所已經承辦研培計劃10年,負責人湯書昆介紹,課程設置注重“知其所以然”:“傳承人帶着經驗來,要帶着科學認知走。”每期學員需參與手工紙理化指標分析,在教師指導下完成自家紙樣的科學檢測。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紙箋加工技藝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劉靖第一次通過顯微鏡觀察紙漿,在光影的映照下,纖維像畫一樣美。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手工紙研究所副所長陳彪介紹,通過不斷測試比對,能夠得到手工紙優劣的參照標準,對照這個標準,改進原料配比和生產工藝,就能生產出質量更好的手工紙。

手工紙的研培班,受益的不只造紙匠。湯書昆講了這樣一個細節:用紙的人比造紙的人積極性要高得多,因爲他們有迫切的需求。對手工紙有大需求的是修復工作從業者,“我們現在每屆班不全是造紙的人,我們希望招收全產業的人,學員之間的交流會更有價值。”比如,宮廷描金紙製作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範發生,就通過研修班,深入故宮訪學交流,最後由他承擔了乾隆花園御用銀花紙的復原任務。

當時,範發生爲故宮修的第一批銀花紙,所用的原料紙就是在浙江富陽堅守古法制造竹紙的朱中華製作的,朱中華也參與了研培計劃。

2023年,朱中華的竹紙又被選用爲第19屆亞運會開幕式節目單用紙,有千餘年曆史的富陽竹紙被擺到了世界各國的賓客面前。朱中華認爲,研培計劃提供的科學視角讓這項古老的技藝煥發了新的生機。

“我們面對的是一項快要消失的高標準工藝。我們這一代人應該好好去做提高,爲業界科普高標準工藝的流程,對今後造紙的人也會有幫助。很多古籍的紙張歷經數百年還和新的一樣,我們的技藝也要有這樣的生命力。”朱中華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雪兒

來源:中國青年報